搜索
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暇。
古人恁么说话,大似抱贼叫屈。普融门下,人人慷慨。
生擒虎兕,活捉狞龙。眼里著得须弥山,耳里著得大海水。
不是向人誇伎俩,丈夫标致合如斯。
猜你喜欢
客行忽到湘东驿。明朝真是潇湘客。晴碧万重云。几时逢故人。
江南如塞北。别后书难得。先自雁来稀。那堪春半时。
词题标明的湘东驿,在南宋时属萍乡县,即现今江西西部、靠近湖南的萍乡市西。当时是比较闭塞的山乡。考作者范成大一生行履,这首小令大约作于1172年(乾道八年)冬作者调任静江知府(治所在今桂林市),为广西经略安抚使,越岁之后途径此地之时。此前几年,作者曾奉使出行金朝,归迁中书舍人并任朝廷史官,接着因对朝廷用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辞官引退归苏州。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抑郁,这时接到调令,首途广西,来到了荒僻的湘东驿。旅中的孤独凄凉,难以排遣,不禁回想旧日京中故里的友人,忧从中来,写下了这首小令。
上半阕首句点明了客行所至的地点——湘东驿,“忽到”二字,便有非所预想、难料今日的意味,可见远迁广西本非己愿。然而“岂不归怀官有程”(陆游句),官事在身,明朝不得不继续前行,进入潇湘(湖南二水名)之境。“真是”二字,透露出“不意至此,居然至此”的感慨和怅惘。作一个公忠体国的正直官员也是身不由己,乃至不容于朝。作者并没有交待迁官的具体始末,仅从自惊自叹的感喟中表露出微弱信息,供读者去联想得之。怅望苍茫晴空中的重重云彩,意识到自身的所在,距三吴故地是那样的遥远。“几时逢故人?”作者此问,充满了怀旧的情思,也反衬出客行的孤寂境况和失望的悲哀。
江南本山明水秀之区,但对辞乡远别的孤旅来说,一切美景均同虚设,无意观赏,这与荒凉的塞北便无区别了。下半阕首句便发出了如此沉痛的表述:“江南如塞北”,更何况交通阻塞、音书难通,连鸿雁的踪迹也稀少而不易见到。那么,这暮春三月,面对生机盎然的大千世界,岂不更令人孤苦难耐吗?通篇就这样由境触情,由情而忆,由忆而感,由感而悲,倾诉了远别的伤痛、怀旧的积郁。两阕之间,过度自然,浑然一体。语言朴素明白,毫不费解,却又含蓄曲折,意蕴深沉,称得上是洗尽铅华、反璞归真。说它道出了眼中景、心中情,意中事,是“人难言之而已易言之”,是不为过分的。
凤凰不见祇空台,底事台存凤不来。应到缑山还且住,定游阿阁不能回。
江山不改当时旧,宾客何妨尽日陪。待作箫声勾唤处,有时飞舞下云堆。
低处最多情,声迟拍转停。
坐中肠亦断,况乃隔帘听。
暮倚城楼江日曛,晓过山县市烟分。
回峰冻雨皆成雪,出雾危峦半是云。
沙际年光催鸟啭,冰间寒溜动鸥群。
吴江越峤千余里,春赏何由早寄闻。
山光秀可餐,溪水清可啜。
白云映空碧,突起若积雪。
我行溪山间,灵府为澄澈。
崚嶒崖角立,蟠屈路九折。
黄杨与冬青,郁郁自成列;其根贯石罅,横逸相纠结。
上扪鵰鹘巢,下历豺虎穴。
流泉不可见,锵然响环玦。
出山日已暮,林火远明灭。
小息得樵家,题诗记幽绝。
郁郁涧底松,离离原上草。春风一吹拂,秀色相映好。
金商行素秋,滋蔓已枯槁。大材终不凋,且向岩壑老。
娟娟孤生竹,托根在别岛。枝干苦不长,风烟莫能扫。
寒暑更代谢,霜雪正倾倒。相期抱幽独,贞坚以为保。
众草风来俱掩冉,惊红骇绿斗年芳。崇兰秀发北窗下,燕坐时闻自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