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辅书初至,西宫夜正寒。感时嗟阻阔,喜汝报平安。
学耨知兼力,辞淳发巨澜。三冬文史足,轩翥未应难。
猜你喜欢
有客从南来,闻是尔相识。曾无一字书,安知我心忆。
中朝当极治,人物近拜夔。
南渡更衰乱,诸贤困逸遗。
舍人名最早,白首但论思。
尚喜诗传派,于今学有涯。
居然老成独,异彼俗书姿。
明眼逢吾子,掀髯话昔时。
端能继芜累,所见匪狐疑。
愧我安能友,酬篇只韵随。
自昔周旦死,珍凤閟空峦。民斯未尝见,犹取图象观。
况彼圣人没,众说纷无端。能言拒杨墨,岂秪均遗鸾。
念我生苦后,读书乐瓢箪。潜精探遗文,仿象良云难。
犹如琢圭玉,考法求所安。虽无绳与矩,我知不为丸。
凝诚矢弗变,势利非攸欢。譬于寸木微,积久能巑岏。
有羽必怀耸,有声必希弹。方期沐清德,敢不振斯冠。
天下无双士,军中有一韩。才名两相累,世道一何艰。
旅次穷冬暮,囚孤永夜寒。身亡家亦破,巢覆卵宁完。
矍铄鞍仍在,惊呼铗屡弹。丈夫忠义耳,无惜感歌还。
遥指池阳郭,收帆暮色苍。渐闻乡语变,始信客途长。
夜短潮催月,江寒雁报霜。惊心更岁晚,不柰九回肠。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huáng)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自从萧关一战后,春风便再也吹不到河湟地区了。
而今汉家儿童都说胡人语,却向着城头骂着汉人。
参考资料:
1、姬沈育.大唐诗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83
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今甘肃固原县北。河湟:黄河与湟水,指河西、陇右地区。异乡:此谓异域。
前两句诗人用精炼的语言说明了吐蕃借唐朝内乱乘机攻占河湟的历史事实。萧关当时为河湟与内地之间重要军事关塞。萧关一陷,河湟阻绝,诗中用“隔断异乡春”形象地表明河湟与内地音讯不通,处于西地分裂局面的状况。此处,“春”者,非仅言季节或气候,更是指民族习惯,民族情感而言。郎士元《送李将军赴邓州》诗中有“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是偏重于对边地气候环境的特征来说的。司空图在“春”字之前,冠上“异乡”,再形容为“隔断”,足见其非仅言河湟气候与内地不同,而是欲为读者指出,处于吐蕃统治下的河湟地区,人们已无法感受唐朝教化,况“蕃音虏曲直难分”,汉人也逐渐蕃化,民族感情亦渐消失,十分让人伤痛啊。句中“一自”和“隔断”包含时间的先后,也是事件的因果,暗含了诗人对分裂局面的沉痛心情。
后两句写诗人对汉儿学胡语感到不幸和痛心。“汉儿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写出诗人为之痛心,为之落泪的不幸事实。本来,华夷杂居,彼此感化,是很正常的,亦为史书或诗文所常见。“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胡儿向化新长成,犹自千回问汉王”。都反映了彼此和睦相处的情况。然而,这首诗中诗人所悲叹的是,因为长期沦陷,河湟汉儿已是语言改变,民族情感淡薄。诗人对此痛心嫉首,扼腕叹息。南宋陆游《送范舍人归朝》:“东都儿童作胡语,常时思此气生瘿。”写处于金朝统治的开封,汉家儿童的语言变化,与司空图反映的是同一种情况。
这首诗不重叙事,而在抒发感慨,寄寓情怀。四句中,前半偏重虚写,指出河湟失陷局势;后半采用实写,选用一典型事例作结,引出失地所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又是河湟长期失陷的结果,引人深思。诗人很少运用感情色彩浓厚的词汇来表现情感,但从“一自”、“却”等表时间和转折意义的词中,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诗人内心强烈的感受。这种悲慨的诗风,会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晴天好驴稳如坐,鹅眼黄边只十个。
今朝百个不教骑,早起怀人午将过。
此时观中杨道人,三四黄冠拥火盆。
东边殿阁高无数,笑指瑶池白玉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