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忽舒忽卷岂无期,万状来呈变化姿。峰帽石衣罗眼底,苍然暮色欲来时。
猜你喜欢
聚散空中不可期,虚含五色岂多姿。
归来便合沈踪迹,却是行人见出时。
於(wū)穆清庙,肃雍(yōng)显相。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不(pī)显不承(zhēng),无射(yì)于人斯!
美哉清静宗庙中,助祭高贵又雍容。
众士祭祀排成行,文王美德记心中。
遥对文王在天灵,奔走在庙步不停。
光辉显耀后人承,仰慕之情永无穷。
参考资料:
1、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44-646
於:赞叹词,犹如现代汉语的“啊”。穆:庄严、壮美。清庙:清静的宗庙。肃雍:庄重而和顺的样子。显:高贵显赫。相:助祭的人,此指助祭的公卿诸侯。
济济:众多。多士:指祭祀时承担各种职事的官吏。秉:秉承,操持。文之德:周文王的德行。
对越:犹“对扬”,对是报答,扬是颂扬。在天:指周文王的在天之灵。骏:敏捷、迅速。
不:通“丕”,大。承:借为“烝”,美盛。射:借为“斁”,厌弃。斯:语气词。
“诗”有“四始”,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具体提出来的。他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他的话不一定可靠,而“四始”云云,据说又是来自鲁诗之说。而作为毛诗学说思想体系的《毛诗序》,却又仅仅把风、小雅、大雅和颂四种诗类作为“四始”。其实,自古以来虽然都讲“四始”,而他们的说法又是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的。他们重视“四始”,实际代表了他们对整部《诗经》编辑思想体系的根本看法。按照毛诗的观点,整部《诗经》,都是反映和表现王道教化的,所以郑玄笺说:“‘始’者,王道兴衰之所由。”因此,每类诗的第一篇,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根据毛诗的解释,司马迁所说的四篇“始诗”都是赞“文王之道”、颂“文王之德”的。周文王姬昌,在殷商末期为西伯,在位五十年,“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阴行善”,招贤纳士,致使吕尚、鬻熊、辛甲等贤士来归,并先后伐犬戎、密须、黎国、邘及崇侯虎,自岐下徙都于丰,作丰邑,奠定了周部族进一步壮大的雄厚的基础。(见《史记·周本纪》)他在世时,虽然没有实现灭殷立周、统一中原的宏愿,但他的“善理国政”,却使周部族向外显示了信誉和声威,为他儿子周武王姬发的伐纣兴国铺平了道路。所以,在周人心目中,他始终是一位威德普被、神圣而不可超越的开国贤君。《诗经》中很多诗篇歌颂、赞美他,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礼记·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升歌《清庙》。”《礼记·祭统》:“夫人尝禘,升歌《清庙》,……此天子之乐也。”《礼记·孔子燕居》:“大飨,……两君相见,升歌《清庙》。”《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登歌《清庙》。”可见,它的意义已不只是歌颂和祭祀周文王本人了。
然而,这篇“颂始”,到底是叙写的什么内容,历代的《诗经》学者的看法并不是一致的。毛诗和鲁诗认为是祭祀文王,咏文王之德。而《尚书·洛诰》以为是合祭周文王、周武王时用的歌舞辞,是周人“追祖文王而宗武王”的表现。可是郑玄笺提出清庙乃“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庙也”,文王只是“天德清明”的象征而已。于是也就有人认为《清庙》只是“周王祭祀宗庙祖先所唱的乐歌”(高亨《诗经今注》),并不一定是专指文王。不过,从“四始”的特点来看,说是祭祀文王的乐歌,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无心逢妙境,翻喜路行差。林外远闻水,溪边犹有花。
断云微露塔,朽石渐成沙。触起游人兴,登临力倍加。
庚辰七月夜十五,清光圆圆烛天宇。斜明刮露侵窗扉,蛰虫亥豕眼分数。
俄惊蟾蜍入绛津,姮娥霜独含悲辛。气娇力怯不相敌,四分五分挂半轮。
九分十分明光息,斗牛气乱浑如墨。望舒镳辔顿金枢,栋倾舟覆迷南北。
吾闻皇天无私泰阶平,二纪五纬谁相争。日完其朔不掩望,昌吴融汉惟沧精。
胡为氐羌重译称臣妾,阴灵圆夜遭震慑。予欲上天护颓魄,无梯难向青冥蹑。
小园竟日惜春归,芳意独留仙馆。万叶千条倚娇软。
窗前最是,双双蛱蝶,衬舞和愁乱。康欲语,又斜晖,半庭纤影凌波卷。
长记艳深时,曾赋香痕压檐绽。新娥谩绿,早怯东风,取次相吹散。
问何人暗遣斗芳菲,欲作弄、柔红梦中幻。拌醉也、莫待飘零清泪盼。
书札高秋至,开缄累十行。诗疑陶处士,字比汉中郎。
鸿雁来何晚,鹍鹏意甚长。诸贤半零落,此去倍堪伤。
东南水患说姑苏,谁作飞梁锁太湖。馀势直从江海泄,奇功疑有鬼神扶。
疏林隐约渔村远,巨浸微茫钓艇孤。老我登临犹未远,临风嬴得一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