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船尾初回转野湾,波平天净惜投竿。飞飞小蝶秋花晚,啧啧沙禽野水閒。
猜你喜欢
渡头烟雨欲昏天,湾畔枯桑系客船。风打篷窗秋浪急,一杯寒酒夜深眠。
风头正帆影驶,雨脚转天容开。
黄云覆野未极,青山趁人欲回。
风于万里外,飞动故人情。如许殷勤至,居然左右清。
吹潮成雪色,入竹已秋声。佩玉丁丁起,台襟翼翼生。
玉川从此去,列子御之行。邂逅浮丘老,相携上五城。
万仞罗浮海上山,紫云深处别人间。个中斤斧闲来往,眼底尘埃自去还。
满担烟霞千径晓,一肩风月半生闲。自惭不得长游此,芳杜何年一厚颜。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tuò)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quē)舟楫(jí),北归秦川多鼓鼙(pí)。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lí)。
秋箱打黄了碧绿的梧桐树上,白鹤在栖息,城楼上的梆子声惊得乌鸦在啼叫。
踏着明亮的月色我回家进门,寒凉的风中传来不知谁家的捶绢声。
想南去渡过桂水却没有船只,想北回秦川又到处战乱不息。
虽然年过半百却不称心如意,明天看云还要抚杖而行。
参考资料:
1、宋红.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125
2、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上):长春出版社,1994:847-848
黄:在此用作动词,霜使原来的碧梧变黄。梧:梧桐。柝:击柝即打更。乌:乌鸦。
客子:作者自谓。捣练:捣洗白绸。
桂水:今连江,一说为漓江,均在广西。这里应指湘水。阙:缺。秦川:古地区名。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一带。这里指长安。鼙:一种军用小鼓。鼓鼙在唐诗之中常用来比喻战争。可能是指当年吐蕃入侵。
不称意:不如意。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
这首诗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悲哀之感。白鹤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边。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还有乌鸦的啼声。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进家门时,月光已亮了,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风传来悲凄的砧杵声。天色晚了,城上守卫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诗中写夜景,常有捣练、捣衣、砧杵之类的词语。大约当时民间妇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声音,表现了民生困难,故诗人听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样转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事事不称心,明天还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云。这最后一句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浦起龙说:“结语见去志。”(《读杜心解》)此评并不准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这首拗体七律体现了杜甫在诗艺上的追求。在这首诗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是虚实结合。尤其是第一句“霜黄碧梧白鹤栖”,一句中出现了三种颜色。仔细推究,这些颜色是有虚实之分的。“黄”和“白”是实在的,但“碧”就是虚写,因为“碧梧”叶已给严霜打“黄”了。可见用字也像用兵那样,可以“虚虚实实”。“虚写”,实质就是突破词义的束缚,使词的组合形式达到意义的丰富性,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努力就是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感染力,值得借鉴。
吴王初鼎峙,羽猎骋雄才。辇道阊门出,军容茂苑来。
山从列嶂转,江自绕林回。剑骑缘汀入,旌门隔屿开。
合离纷若电,驰逐溢成雷。胜地虞人守,归舟汉女陪。
可怜夷漫处,犹在洞庭隈。山静吟猿父,城空应雉媒。
戎行委乔木,马迹尽黄埃。揽涕问遗老,繁华安在哉。
淇水潺湲,爵台馺遝,中原泼火年光。渐汤阴城下,陈迹荒凉。
一带丝杨蘸马,晴漪皱、宛转长廊。萦人处,轻阴轻暝,窨就鹅黄。
思量。添些蝉韵,便一襟秋思,那让吾乡。记离离水驿,小小虫娘。
白苧新裁春雪,凭肩处、柳外贪凉。中年也,情随飞絮,一样微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