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淮水中流各一波,南船小住北船过。
生憎两岸旌旗脚,引得霜风分外多。
猜你喜欢
梅谢了,塞垣(yuán)冻解鸿归早。鸿(hóng)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yí)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chuī)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梅花凋谢了,北方边塞的冰雪已经融化,大雁也早早地向北飞去了。我要委托那北归的大雁,请它问候一下故都家乡的父老。
前线地区防务荒疏、边声悄寂,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人烟稀少。那曾经繁华奢靡的宣和宫殿,已经衰草遍地,尘烟缭绕。
参考资料:
1、刘乃昌朱德才.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759页
2、禾火,王彦丽.宋词三百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225页
梅谢了:指梅花凋落。塞垣: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鸿:即鸿雁,是一种候鸟。秋风起时北雁南飞,春季则自南归北。在诗词中常被当作信使。凭伊:指凭借大雁问讯:问候;慰问。大梁遗老:即中原父老、北宋遗民。大梁,战国魏都,即北宋时都城汴京。
浙河:即浙江。炊烟:指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宣和宫殿:借指故国宫殿。宣和,宋徽宗年号。
开头以“梅谢了”三字说明季节正当柳垂金丝的早春。春梅谢去,引起词人一系列的联想。他想起这时中原大地宋、金边界地区,该也在冻解冰融、逐渐转暖了,宋、金自“绍兴和议”之后,两国边境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所谓的“塞垣”已不是往昔的北地,所以“鸿归早”也暗示着国境线的南移。接下去“鸿归早”三句,要借鸿雁带讯问候故都父老。
下片进一层表达了对故土、故都的深切怀念。南宋偏安江左,浙江西路的镇江一带已经接近前线,北岸的瓜洲渡口是金失南侵的冲要之地。“边声悄”,指这一带平静无战事。“淮河”句,是说淮河一带,本来是人烟稠密、运输繁忙之地,自从靖康之乱、金兵南侵,一路烧杀掳掠,而在这片疮痍满目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生活艰苦,呈现出残破荒凉的景象,这里就以“炊烟少”三个字以概括之。
末尾两句与上片结句相呼应。前面是说早春北归的鸿雁问候故都遗老,末尾点出故都宫殿(宣和是徽宗年号)那里曾是北宋朝廷所在,当年是何等巍峨宏丽,如今只余下冷烟衰草。遗民凭吊之余,不仅暗伤亡国,恐怕也在切盼着王师能如鸿归一般,早日北上恢复中原,而这也是词人的心愿。
词人借鸿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宫殿凄凉景色,抒发出故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指责。
落月常悬照屋梁,何期此夕共清光。已欣陶谢多奇思,况遇羊何有和章。
残暑尽随挥麈却,高谈偏助引杯长。良宵几值秋将半,欲送柴门夜未央。
最是别离酸。何日停骖。不甘袖手独盘桓。扶植东南花灿烂,两地独看。
时事付清谈。一局棋残。东风料峭怕春寒。春水一池吹皱了,底事卿干。
当年亦是凤鸾姿,羽敝风摇又几时。听鼓南衙嗟薄宦,通辞北海愧相知。
秋来洗面新亭泪,夜半惊魂远道思。未忍离居且还住,颇闻仙侣采华芝。
处士星高越海隅,姓名长得借江湖。生无猿鹤移文怨,死有渔樵恨侣孤。
事去千秋心顿折,鸿来两地眼堪枯。山河未邈人何在,肠断经过旧酒垆。
浦口来寻旧路岐,柴门过午未开时。青山十里花围断,不许游人折半枝。
兰幌灯前卷。便相如、愁盈四壁,一是齐遣。始信明眸真善睐,暗瞬秋波似泫。
早打叠、鸾衾如茧。扣扣繁钦情乍定,道琴心、眉语都来浅。
双影好,玉台展。
三生石上精魂显。好摩挲、蓝桥赠盒,玉圆犀扁。得近佳人偏郑重,不惜乌龙字犬。
纵病渴、谁能求免。从此比肩形影似,奉鸳鸯、绣谱同经典。
红绶带,肯轻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