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昔闻山中采药翁,问姓但指檐前桐。君家本以桑为氏,胡不种桑翻种梓。
桐君采药不学医,桑君学医兼采诗。朝来索我歌梓山,使我阁笔频支颐。
问君梓树家何处,青山难寻梦中路。但见清风两袖宽,诗筒戢戢多于树。
长歌短歌亦奚为,坐看药笼悬蛛丝。种桑种梓俱有术,也应无术医君痴。
猜你喜欢
万堆顽碧耸峣嶕,壅遏江流气势骄。
铁马阵横秋战苦,水犀军乱夜声嚣。
吕梁谩记庄篇险,滟滪休夸蜀道遥。
怒激波声犹可避,中伤荣路不相饶。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荷花的清香飘满辽阔的湖陂,年轻的姑娘贪玩爱耍把采莲延迟。
傍晚她戏弄湖水把船头淋湿,更脱下红裙网罗池中鸭儿。
小船掀动了满湖风光,水波相连一派清秋,痴情贪看年轻人,让小船任意飘流。
竟然无缘无故隔船抛丢莲子,可是被远处的人看见,她大半天还在害羞。
本站。
诗题《采莲子》,可是作者没有描写采莲子的过程,又没有描写采莲女的容貌服饰,而是通过采莲女的眼神、动作和一系列内心独白,表现她热烈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初恋少女的羞涩心情。
“船动湖光滟滟秋”,“滟滟秋”,指湖光荡漾中映出的一派秋色。水波映出秋色,一湖清澈透明的秋水可以想见。“秋”字,不仅写出湖水之色,更点明了采莲季节。“湖光”映秋,怎会泛起“滟滟”之波呢?是因为秋风乍起绿波间?还是因为水鸟掠过湖面?都不是,而是因为“船动”。这里,作者没有交代是什么“船”,也没有交代船怎样“动”,因而对读者来说,这些都还是谜。
直到第二句,作者才通过“贪看年少”点明诗篇写的是个采莲女子,同时通过“信船流”,交代船动的原因。原来有一位英俊少年把采莲女吸引住了,她出神地凝视着意中人,以致船儿随水飘流而动。这种大胆无邪的目光和“信船流”的痴情憨态,把采莲女纯真热情的鲜明个性和对爱情的灼烈渴求,表现得神形毕肖。
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这个充满戏谑、挑逗和爱慕的一掷,进一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江南水乡姑娘大胆热情的性格。南朝以来,江南地区流行的情歌,常不直接说出“爱恋”、“相思”之类的字眼,而用同音词构成双关隐语来表示。
“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姑娘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包含的双关隐语,巧妙地表露自己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
那么,莲子抛中没有?小伙子是恼是喜?可有什么表示?这些作者都故意避开了,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而把笔锋深入到采莲女的内心。没想到抛莲子的逗情举动远远被人看见了,多难为情啊!姑娘红着脸,低着头,羞惭了大半天,心里埋怨自己太冒失了,为什么不等没人时再抛呢?这“无端”两字透露出姑娘复杂而细腻的心理状态。“半日羞”的窘态,则展现了一个初恋少女特有的羞怯,诗中主人翁的形象因而更丰满可爱。
这首诗清新爽朗,音调和谐,既有文人诗歌含蓄委婉、细腻华美的特点,又有民歌里那种大胆直率的朴实风格,自然天成,别有情趣,颇见作者纯圆浑熟的艺术造诣。
天生王气何能厌,嬴氏空劳筑此台。
今日我来台上看,残春寂寞野花开。
结束征车趁晓晴,客心长儗剧悬旌。攀杨意气交游远,倚马寒暄感慨生。
鬓发十年行路影,秋风千里过江声。蓬窗醉枕雌雄剑,怪得无端一梦惊。
地炉微火伴寒灰,垂野江云暝不开。
欲睡手中书自堕,半酣窗外雪初来。
渡头照影闻征雁,篱角吹香得早梅。
佛粥春盘俱不远,离离斗柄欲东回。
江头父老话兴亡,蒲柳春光又十霜。徒有子规愁望帝,更无鹦鹉忆明皇。
唐陵麦饭悲寒食,汉腊桑门祝上方。指示旁人尽流涕,讲堂钟鼓暮云黄。
新安野妇双鬓垂,红膏涂靥深画眉。青襜两幅不掩骭,赤脚一双深染泥。
饷耕如宾有翁媪,头戴银冠相媚好。银冠犹是嫁时妆,马上不知人绝倒。
长年相见无别离,竟死不识愁眉啼。红颜暗逐春光老,暮栉常随落日低。
秋娘一尺春风髻,下蔡阳城尽风靡。倾城可爱亦可怜,野妇谁知有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