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共看西轩纳晚凉,满城风日爱重阳。苔因雨积犹馀绿,菊为霜迟且未黄。
病里山林心转癖,老来儿女意偏长。向时忧乐谁先后,莫问江湖与庙廊。
猜你喜欢
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消初。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将军智勇本天生,万里纵横冀力争。屈靳鲲鹏高远志,岩疆镇守待蜚声。
韦娘鸡晨遵篡武,牝雏啄李求太女。履霜得冰忽深戒,祸始房陵帝私语。
神龙殿前虹贯日,王气龙池濯烟缕。羽林万骑骁且雄,守捉内外生阴风。
鞯裁文豹虎衣炳,扼腕久弗诸韦容。潞州别驾眼横电,虬髯英姿真太宗。
暗中结纳许清禁,继以幽求玄礼仙凫忠。玄武门前听二鼓,散乱天星陨如雨。
平明一扫妖氛空,相王已是玄真主。东城瑞霭朝日鲜,五王甲第临天渊。
三郎归来龙在沼,晴波翠滟终南烟。开元隆平此张本,烟火万里春熙然。
谁图勇断蛾眉剑,翻作环儿并辔鞭。
政闻左辖振条纲,忽寄书来喜欲狂。字向池边添妙法,医从肘后验仙方。
十年契阔情如旧,两地相思意不忘。会面湖藩须有日,片帆行拟下沅湘。
流电光中玉佩趋,鸿胪当仗赞嵩呼。瞻天旧识威颜近,分陕新兼体貌殊。
北阙朝辞云拥陛,东门秋饯士倾都。雄藩尚有宣房虑,何日玄圭协禹谟。
王孙莫把比蓬蒿(hāo),九日枝枝近鬓(bìn)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xiàn)瓦松高。
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重阳佳节,插菊在鬓发,朵朵争俏。
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
王孙:公子哥。比:看作。蓬蒿:野生草。九日:重阳节。
秋香:菊花。由来:因此从来。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题为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满架犹烦雪作英,年年向此眼偏明。春迟故欲牡丹伴,韵胜还驰雅客名。
缥缈碧裳留夜月,娉婷玉面起朝酲。却嫌梅蕊无才思,零落苍苔为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