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圣人出,应昌期。龙来游,凤来仪。天地并,日月齐。统六合,化九夷。
产朱草,芬玄芝。延年寿,万岁期。寄谢许由与巢父,及今不出待何时。
猜你喜欢
羲轩位皇极,如月行中天。圣圣继作则,坟曲斯流传。
乾坤大一统,图书垂万年。高冈来彩凤,清庙鸣朱弦。
尼父振遐躅,人文日丕宣。
圣人出,泰阶平。麟凤来,川岳灵。万汇昌,百谷登。雨旸时,四海宁。
朝廷肃,牧守明。蛮夷宾服,稽首殿庭。刑罚省,赋役轻。
井里亲睦如弟兄。上有政,下有情。庶政熙,众情倾。
风俗美,治功成。
升太微,法璇玑。
辟紫宫,清九围。
甄符命以膺历,廓氛祲而建灵旗。
同车书之文轨兮,纳民物於雍熙。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yì)台前扑地花。(扑地花一作:铺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82
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扑地:遍地。
春光:一作“春风”。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这是白居易应和好友元稹的诗。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这诗句里,表现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元稹当时在四川广元,春意阑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用“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同时写双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夫君襟度可常逢,汎水寻山未厌从。惯忤上官甘解绶,爱眠终夜不闻钟。
笑谈对客机全少,妻子谋身计更慵。此道便堪全静默,岂须坚白问孙龙。
谁倚磨崖题彩笔。记得中兴,仙李蟠根密。万里湘天开白日。
晶光长射蛟龙室。
欲汎扁舟寻往迹。路隔丹梯,水弱罡风疾。日暮湘灵空鼓瑟。
猿声偏向苍湾出。
黄浊归大壑,涟漪绕重城。西风一横笛,金气与高明。
归鸦度晚景,落雁带边声。平生知音处,别离空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