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骚屑出穴风。
挥霍见日雪。
飕飕无久摇。
皎皎几时洁。
未觉泮春冰。
已复谢秋节。
空对尺素迁。
独视寸阴灭。
否桑未易系。
泰茅难重拔。
桑茅迭生运。
语默寄前哲。
猜你喜欢
端居若无悰。
驾游博望山。
惠逆凶吉从,匪以人事配。大道昧于蒙,多令亡故态。
泰伯称至仁,一止嗣谁夺。回也踵圣轨,厥终丽夭罚。
伋子不逃死,与寿同并命。伯奇以孝章,厥考非不令。
申徒昔蹈河,三闾亦怀沙。奢突不旋踵,罹毒理则那。
孔仪交优游,冶死已有馀。囊瓦秉国程,宛爇已不居。
君一臣则二,大易精义昭。扶抑每不胜,天道时增忧。
西山一何高。
高高殊无极。
上有两仙僮。
不饮亦不食。
与我一丸药。
光耀有五色。
服药四五日。
身体生羽翼。
轻举乘浮云。
倐忽行万亿。
流览观四海。
茫茫非所识。
彭祖称七百。
悠悠安可原。
老聃适西戎。
于今竟不还。
王乔假虚辞。
赤松垂空言。
达人识真伪。
愚夫好妄传。
追念往古事。
愦愦千万端。
百家多迂怪。
圣道我所观。
悠悠万世功,矻(kū)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yǔ)。
大禹治水的功绩留传万古,当年他奔波劳碌多么辛苦!他使鱼儿乖乖地游进深渊,人们安安稳稳地定居在平土。
一轮红日又向西天沉沉下坠,江中的白浪却永远向东流去。我并非眺望金山,而是在缅怀大禹。
参考资料:
1、刘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9):传记选读》.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31
2、邹德金.《名家注评全宋词》.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
金山:《舆地纪胜》镇江府景物:“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旧名浮玉,唐李绮镇润州,表名金山。因裴头陀开山得金,故名。”
按理说,登临如此高耸的山亭,自应细写其杳渺之景象,雄阔之意境。然而辛弃疾竟以豪情壮志、险思奇想出之,大发思禹之情,却又能不肯离题意。如上片“悠悠万世功”二句,通过“悠悠”“矻矻”两个叠词,既生动地写出其历史久远,又形象地道出大禹的劳苦功高。这纵横高远的境界,正是最恰当地扣住了“尘表”二字。作者面对一派江山如画、烟火万家的绚丽景象,他考虑的却是“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尘世万物均能各得其所,推本溯源,这都是禹的伟大业绩。这三、四两句,又将“高”和“远”更推进了一步,可以说是超然玉立于尘表之外了。
如果说上片是吊古,那么下片则是伤今。过片“红日又西沉”二句,仿佛写的是眼前景,倘若简单地这样去理解,显然与上片高、远的意境不相符合。因而,“红日”句是比喻南宋朝廷岌岌可危的局势;“白浪”句是指流光飞逝,历史是无情的。这正是一代爱国者的时代忧虑,是作者愤懑难平的情感流露。煞尾二句,既照应了前阕,又阐明了词意:危亭登眺,无意于赏心悦目,主旨在忧时伤世。我自思量禹”句,寓含着作者无限心事:在这苟且偷安、不思自振的人欲横流中,必须要再有个为民造福的神禹出来治水平土,力挽狂澜,重整山河。全词紧紧系住“尘表”铺写,居高临远,吊古伤今,上下片浑然一体,意境奇特,造语清俊,在小令中洵为不可多得的妙品。
花宫寂寂俯中流,四望风烟入早秋。赤日浮光摇海树,青山倒影射江楼。
梵钟渔笛时相和,去鸟归云各自由。清兴每从方外得,不因尊酒重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