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乐哉胡公之有亲,相随看尽长安春。双受鸾封俱未老,躬拜瑶墀雨露新。
盛事稀逢人共羡,八月开筵对归雁。上寿新峨獬豸冠,玺书捧下麒麟殿。
颍水春风爱日迟,佳游清赏雅相宜。遥知侍奉多欢乐,好就银袍作綵衣。
猜你喜欢
南北驱(qū)驰(chí)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边草一作:边月)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驰聘疆场、转战南北是为了报答皇上对我的信任,南北江畔和北方边关的花草都笑我一生忙忙碌碌。
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本站。
南北驱驰:戚继光曾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宼的侵扰,又曾镇守北方边关。主:指明朝皇帝。边月:边塞的月亮。这里的边塞指山东沿海登州卫等地。
江花边草:南方江边和北方边塞的花草树木。横戈:手里握着兵器。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从福建、广东到蓟州,可说一在天南,一在地北。“南北驱驰”四字,概尽戚继光一生大节。“报主情”,并非不喜欢安定的生活,只是心怀天下,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全句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襟怀。而次句一“笑”字更是意极浑含,写尽了抗倭名将的豪迈气概。为了抗倭事业,一生中到过山清水秀的南方,也到过波涛汹涌的山东海防,行色匆匆间,总无暇顾及周围美好的景色。作者说:江畔紫嫣红的鲜花和江防皎洁明朗的月亮恐怕要笑我不懂得欣赏了吧。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这两句是“平生”、“南北驱驰”的更具体的说明。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形像跃然纸上,他是紧紧与战马与横戈联在一起,不能须臾分离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初读似乎是一个凑句,其实很有妙用。它出现在“都是横戈马上行”的点睛之笔的前面,起到了必要的渲染作用,使读者感到,一日横戈马上英勇奋战并不难,难的是三百六十天如一日,更难的是年年如此,“平生”如此。
这首诗平易自然,琅琅上口。而作者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更让人钦佩。
负衅得老穷,扫轨事幽屏。跫然罗雀门,有客颀而整。
悲欢十年别,樽酒清夜永。妙句时惊人,盈轴肯倾廪。
三日语未休,霜寒梦归省。临流分别袂,波光照孤影。
重念吾故人,雪屋清灯冷。刘子抱遗经,深井汲修绠。
曹子中庸学,天理穷性命。老骥鼓不作,搴旗望公等。
天晴风日佳,何时过鼪径。石鼎燃豆萁,冰菹煮汤饼。
舍舟缘涧入,步步起幽思。水作夏瀑势,山回冬睡时。
日蒸梅不待,风急雨无疑。返屐招游侣,舟中补一诗。
自有澄波照眼明,偶题琴渚亦强名。今君应得弦歌趣,愿听渔樵一曲成。
绣枕红衾晚意浓,啼莺大似不相容。梦魂苦恨归来早,不尽瀛洲第一峰。
官路时风渐识情,一悲前计远愁生。
深秋寒气侵灯影,半夜疏林起雨声。
县印终年拘吏役,烟蓑何日避浮名。
穷通休问巢莲骨,大抵无徒是至清。
江湖泛泛一虚舟,去作人间浪漫游。
岁晚光阴云冉冉,畏途风雨日浮浮。
万钟信是樊中雉,一棹聊同水上鸥。
投老虀盐成底事,凭谁为种橘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