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云轻龙意倦,雨宿鸟声阑。晓袖浮芳润,轻蹄印草乾。
尘光愁欲放,曙色幸犹跚。望里青梅落,应为渴者酸。
猜你喜欢
宿云散洲渚(zhǔ),晓日明村坞(wù)。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昨夜的落云闲散地飘浮在水中的小洲,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村的茅庐。
清清的池塘边高树挺立,微风吹落了夜雨带来的满树珍珠。
我的心中正好平静无事,与美景相对恰如宾客与主人相处。
参考资料:
1、王松龄杨立扬.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12
2、霍松林,霍有明.《唐诗精品(二)》: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09:133-134
宿云:昨夜就有的云。洲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明:照明,形容词作动词用。村坞:村庄,多指山村。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予:我。偶此:与以上景物相对。宾:指眼前景。主:作者自指。
这首诗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它通过对“宿云”、“晓日”、“高树”和“清池”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雨霁云销的明丽图景。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雨后晓行”先概写愚池周围环境。首句“宿云散洲渚”把时间推到昨夜,点明夜里一场雨后,天空中的最后几片残云,从水中的沙洲上飘散而去。这时,早晨的太阳渐渐升起,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远近村落,使之呈现出一片光明。
起首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来点明“雨后晓行”。夜雨初晴,隔宿的缕缕残云,从洲渚上飘散开去;初升的阳光,照射进了附近村落。这景色,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使人开朗,舒畅。三、四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比较奇特,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高树临清池”,不说池旁有高树,而说高树下临愚池,是突出高树,这与下句“风惊夜来雨”有密切联系,因为“风惊夜来雨”是从高树而来。这“风惊夜来雨”句中的“惊”字,后人赞其用得好,宋人吴可就认为“‘惊’字甚奇”(《藏海诗话》)。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这里也隐喻诗人自身所处的环境,虽然被贬,但仍怀抱着昨日风雨终会逝去,明日骄阳必定升起的信念。末二句,诗人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佳景当前,正好遇上诗人今天心情舒畅,独步无倡,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这里用的虽是一般的叙述句,却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更加烘托出景色的幽雅宜人。有了它,使前面四句诗的景物描写更增加了活力。这两句中,诗人用一个“适”字,又用一个“偶”字,富有深意。它说明诗人也并非总是那么闲适和舒畅的。
读这首诗时,就宛如欣赏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后云散日出的图画,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而且既有静景,也有动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从而读出诗人心中那份乌云终会散去,光明终将来临的坚定的信念,诗中所抒发的情,与诗人所描写的景和谐而统一,在艺术处理上是成功的。
兰台曾奏弼违书,直气英声众不如。此日有舟藏夜壑,当时解印赋閒居。
尚方请剑朱槐令,棘寺祥刑汉尉于。麟趾祇馀继簪绂,向人犹自悼輀车。
行客。行客。怕听枝头啼鴂。归来又起离愁。独坐思亲泪流。流泪。
流泪。镜里容颜憔悴。
故人傥送别,停车一水东。去帆若不见,试望白云中。
促膝今何在,衔杯谁复同。水夜看初月,江晚溯归风。
无因生羽翰,千里暂排空。
富贵侵人五十三,乌纱头上忽岩岩。馆甥上寿装新带,乡友通书署散衔。
諠竹满堂莺宛宛,飞花扑酒燕喃喃。嗟予白发巾都折,燕贺深杯到老馋。
暑气满天地,薄暮加烦促。
清风吹急雨,集我北窗竹。
竹声萧萧固自奇,况得雨声相发挥。
令人忽忆云门寺,半夜长松堕雪时。
役我尽因心意,涤除般若玄机。不劳南北与东西。
方寸些儿便是。
宝鉴尘埃蒙昧,须从磨炼辉辉。光明一点照无为。
直入蓬莱幽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