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戍削寒侵袂,谽谺树隐门。石头依法座,佛足上江痕。
山浅容舟入,潮平汲水浑。鵁鶄如有意,飞近水边村。
猜你喜欢
北山高无极,江水下浤深。飞阁嵌虚无,宛挂垂萝阴。
危柱袅相拄,棂轩控千寻。游目信绝奇,蹑足惧弗任。
旁临得平坂,云水际萧森。参差罗高木,倾仄悬灵岑。
洪波动其前,浩渺空人心。劳歌不自慰,浊酒时一斟。
天长去鸟没,日落清猿吟。欲止神悚惕,踟蹰下空林。
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参考资料:
1、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若有人兮控紫烟,骖白鹤兮翳青莲。霓桥恍其在目,步沧浪而上天。
思邀之兮河无梁,身造之兮天一方。山兮嵂屼,水兮漩涓。
重岩昼冥不见日,惊波夕动心徒然。春已暮兮草已萋,猿狖叫兮风凄凄。
将仙人之共处,何王孙之未归。山中兮白露滴,岩花兮月如素。
沐余发于咸池,骋余足于天路。虎鼓瑟,鸾率舞。山冉冉其来云,天淫淫而欲雨。
呼赤松兮摩其颠,召方平兮枕其股。天为盖兮地为舆,授丹经兮录素书。
将归息乎阆风之苑,又底迹乎赤城之居。日既夕兮倚山阿,守空垆兮岁月多。
使蓬莱可得而至兮,吾又何惮夫渺漭之风波。
众仙翼神母,羽盖随云起。上游玄极杳冥中,
下看东海一杯水。海畔种桃经几时,千年开花千年子。
玉颜眇眇何处寻,世上茫茫人自死。
山盘水转小桥通,殿角峥嵘倚乱峰。世上自闻真法力,岩前无复白狼踪。
蜃喷海气昏危塔,龙戏江声杂暮钟。为爱赞公房外月,解鞍求宿愿从容。
年光过隙一何忙,知命年来百念忘。公事了时阴德大,尘缘断后道心凉。
未偿勇退求闲志,先得长生不老方。共劝十分添寿酒,莫辞酩酊醉山堂。
田家桑梓碧幢幢,过客鞭声引吠尨。终岁耕耘竟何有,桑枢茅屋短篷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