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满城春色花如雪,极目烟光月似钩。
总是动人乡思处,更堪容易上高楼。
猜你喜欢
踏阁攀(pān)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zhēn)杵(chǔ)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登上楼阁观景,攀上丛林览胜,只恨当年和我一起携手登楼,相约上山的王卿已经远去多时,景同而人已无。
面对着苍茫天空,滔滔大海,引起我无限情思。秋风吹拂的山下,传来断断续续的砧杵声。极目远眺,荆榛树丛莽莽一片,一望无际,几乎塞满了全郡的每一处。
参考资料:
1、姬沈育选注.大唐诗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07:第174页
楼:指滁州北楼。王卿:诗人的朋友。卿:是对人的尊称或朋友间的亲切称呼。阁:险峻处架木通行的小路。恨不同:恨不能共同踏阁。楚云沧海:指诗人在楚地,而王卿在海滨。
数家:极言人烟寥落。砧杵:捣衣所用的工具。这里是砧杵声,指代秋声。
开头两句“”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而在用笔上,却又有委婉曲折之妙。一、二两句采用的都是节奏比较和缓的“二二三”的句式:“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在这里,意义单位与音韵单位是完全一致的,每句七个字,一波而三折,节奏上较之三、四句的“四三”句式,“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显然有缓急的不同。句中的自对,也使这两句的节奏变得徐缓。“踏阁”与“攀林”,“楚云”与“沧海”,分别在句中形成自对。朗读或默诵时,在对偶成分之间自然要有略长的停顿,使整个七字句进一步显得从容不迫。所以,尽管诗人的感情是强烈的,而在表现上却又不是一泻无余的,它流荡在舒徐的节律之中,给读者以离恨绵绵、愁思茫茫的感觉。
三、四句承一、二句而来,是“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的展示。在前两句中,诗人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歌唱;到这后两句,写法顿变,用似乎冷漠的笔调随意点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粗粗看去,不免感到突兀费解;细细想来,又觉得惟有这释写,才静隋真景切、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登楼怀友这一主题。
第三句秋风里传来“数家”零零落落的砧杵声,表现了五代南唐李煜《捣练子》“断续寒砧断续风”的意境。“秋山下”,点明节令并交代“数家砧杵”的地点。“秋山”的景色也是萧索的。全句主要写听觉,同时也是诗人见到的颇为冷清的秋景的一角。最后一句着重写极目远望所见的景象。用“一郡”形容“荆榛”,几乎塞满了全郡。而“寒雨中”三字,又给“一郡荆榛”平添了一道雨丝织成的垂帘,使整个画面越发显得迷离恍惚。这一句主要诉诸视觉,而在画外还同时响着不断滴落的雨声。
三、四两句写景,字字不离诗人的所见所闻,正好切合诗题中的“登楼”。然而,诗人又不只是在单纯地写景。砧杵声在诗词中往往是和离情连在一起的,正是这种凄凉的声音震动了他的心弦,激起了他难耐的孤寂之感与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秋风秋雨愁煞人,诗人又仿佛从迷迷潆漾的雨中荆榛的画面上,看到了自己离恨别绪引起的无边的惆怅迷惘的具体形象。因而。进入诗中的“砧杵”“荆榛”“寒雨”,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他用自己的怨别伤离之情开凿出来的艺术境界。所以,三、四句虽然字字作景语,实际上却又字字是情语;字字不离眼前的实景,而又字字紧扣住诗人的心境。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采用虚实相生的写法。一、二句直抒,用的是虚笔;三、四句写景,用的是实笔。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虚笔概括了对友人的无穷思念.为全诗定下了抒写离情的调子。在这两句的映照下,后面以景寓情的句子才不致被误认为单纯的写景。景中之情虽然含蓄,却并不隐晦。实笔具体写出对友人的思念,使作品具有形象的感染力,耐人寻味,又使前两句泛写的感情得以落实并得到加强。虚实并用,使通篇既明朗又不乏含蓄之致,既高度概括又形象、生动。
独上西楼尽日闲,林烟演漾鸟蛮蛮。
谢家兄弟重城里,不得同看雨后山。
夜雨添新涨,傍舟与岸齐。漫滩浮乱石,叠嶂夹危溪。
夷险心无累,行藏道岂迷。故园觉清旷,更好结幽栖。
镇淮楼下旌旗,晶明辉映云山阁。宸旒倚重,折冲千里,无逾秋壑。缓带轻裘,纶巾羽扇,从容筹略。使毡裘胆破,丁宁边吏,无生事,空沙漠。
二十四桥风月,称断楼、卷尽帘箔。绂麟华旦,饱吟玉蕊,款簪金药。驿骑朝驰,宝鞍卖赐,御筵宣押。更赐环促如,中书入令,作汾阳郭。
只隔青山百余里,都无消息是何如。
春来虽有游人使,逆旅情怀懒作书。
妆奁满喜值无多,命本由天奈我何。马上一囊依旧在,抽刀枉自逐容哥。
性静乃可琴,德常乃可医。
二事人所难,而子能兼之。
好古身则润,活人功不赀。
未愧孙思邈,何惭钟子期。
俗眼多重轻,世态工瑕疵。
自视无所嫌,安行复何疑。
子有贤舅氏,闻名四方驰。
勉矣归问津,沛然有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