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灵鹤产绝境,昂昂无与俦。群飞沧海曙,一叫云山秋。
野性方自得,人寰何所求。时因戏祥风,偶尔来中州。
中州帝王宅,园沼深且幽。希君惠稻粱,欲并离丹丘。
不然奋飞去,将适汗漫游。肯作池上鹜,年年空沉浮。
猜你喜欢
楼倚(yǐ)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参考资料:
1、张超.名胜诗词经典赏析.北京:线装书局,2007:375
2、严华银.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名句篇200(名师导读美绘版).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69
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4
倚:靠着,倚立。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诗人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表现出“秋色”之“高”,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蔬圃人家渐作林,沥湖名胜只于今。堤连双峡为开阖,气与长江共浅深。
故国豪华年少梦,片帆风雪老来心。杖头尚识星岩路,十里荷香未可寻。
闻说湖亭又一新,不徒行乐乐斯民。水光剩占鸥鹇地,人意常同桃李春。
试展画图清俗眼,况专閒席傲天真。使君已陟螭头贵,应为烟云入梦频。
充繁东壁尽书编,不解删存枉展诠。天产哲人今贯古,时宗盟主俗资贤。
无情片语弁髦弃,有用群言琬琰传。从此缥缃怀至宝,祖龙不用虐灰燃。
云是青山旧铅粉,一翻妆点一翻新。鬓边白发偏无赖,点著都成老丑人。
待尔双双至,春回又一年。
开尊皆旧友,发座半新篇。
荔子红时雨,芭且绿外天。
江乡好风景,话向酒杯前。
金柅亭边柳拂城,春风系马酒家吟。
尘埃满面无人识,却得黄鹂作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