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家在炎州往朔方,——疾(失姓)
岂知于阗望潇湘。——澄(失姓)
曾经陇底复辽阳,——巨川(失姓)
更忆东去采扶桑。——皎然
楂客三千路未央,——严伯均
烛龙之地日无光。——疾(失姓)
将游莽苍穷大荒,——皎然
车辙马足逐周王。——严伯均
猜你喜欢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qī)。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馀(yú)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埽(sào)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拂晓的月亮从天空坠下,夜空云雾已经微淡,默默无语倚在枕上。梦醒仍恋芳草绵绵,雁声消失遥远天边。
啼晓的黄莺散,零落的飞花乱,只留下寂寞画堂深深院。任落红遍地休扫它,留待跳舞人回当地毯。
参考资料:
1、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8-120
2、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39
3、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78
坠:落下。微:疏淡。欹:斜倚。
馀花:馀即余,残花。埽:扫去。尽从伊:这里指全由落花,任凭它飘落一地。
李煜为南唐末代国君,虽不通为政之道,却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词皆妙,尤以词的成就。此词抒发春天的思念之情,写得悠然深远、余味无穷。上片“梦回”二字交待词人情感之引起,下片借场景继续抒写思念之情。这首词是其软禁生涯的泣血之作。
词的上片写彻夜梦思的情状与伊人消息沉沉。这汹涌而来的思念,大抵是多日以来早在心理埋好伏线,以至于入梦时,李煜也舍不得将其丢掷一旁,多情伤别,梦寐萦怀,然而梦中究竟有多少字,他只字未提。“晓月坠,宿云微”,这两句对偶,描写晓月西沉,暮云渐上,一片祥和之色与梦回后的惆怅。这种气氛使得词人便更加思念远方的人,不知不觉魂归梦中,情思悠悠,伊人之芳香弥漫在词人整个心中,在梦乡里,只见雁影在苍宇之间渐飞渐远,却没有带来任何音信,词人因此伤感。而《清平乐》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更与“雁声稀”、“芳草”相印证,意趣更加明晰。这两句,扩大了空间,增强了离恨,心情尤觉不宁,所以只得频频欹枕,默默无言。上片坠月余辉、微云抹岫与梦里残痕、天边芳草暗相融洽,使人感到曲折深邃,缥缈汪洋。
下片描写冷静堂院与词人的寂寞与伤感。“啼莺散,馀花乱。”莺散花落,春天也即将逝去;雁声稀少,啼莺也纷纷振翅而去,似有别处风光更加迷人,总会比这残花乱舞的寂寞画堂增添几分生气。“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词人不扫落花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要留给欢爱的人看看,好花到了这个地步十分可惜,来引起她的警惕;第二是要让欢爱的人明白,惜花之人对此又是多么难堪,来引起她的怜惜。总之,希望从这里来感动她。秋色已尽,想必伊人也要赶快归来,以后不再远离,道来简单,意味却是深长,因为这正是大周后去世后的第一个春天,李煜是独自度过。在这寂静之中,陪伴词人的只有寂寞,只能凭空怀念当年一幕令人心旌神摇的风景。可惜李煜自己格外清楚,他思念的大周后,是不会再回来了,将逝的春景、已经逝去的美人,终究只是一场梦,无法挽回。陆淞《瑞鹤仙》词中有这么一段:“阳台路迥(一作‘远’),云梦雨,便无准。待归来,先指花梢教看,欲把心期细问,问因循过了青春,怎生意稳?”说的很透辟,这两者虽怀念对象不同,表达男女间的心情,正可互相印证。
这首词在“晓月”“宿云”“芳草“雁”“莺”“花”“片红”等密丽意象中,融入词人的“闺阁”之思,将寂寞深情表现的伤感而优美.
发埋空山贩缯客,草中惟弃秦时瑟。樵夫拾置贻乐工,朱徽作弦如墨色。
自从汉曲入铙歌,清庙无人传不得。至今崔嵬声已死,越■春虫闻咒子。
有岸皆相似,无端复一留。风芦藏小店,山火伴孤舟。
隔夜占云气,从前数传邮。遥遥京口市,吴酒滑如油。
中原何处不纷纷,嘉名耻尔号将军。可怜斗气光无力,望到扶桑也是云。
有月色还空,无风浪常静。如何假合中,忽有山河影。
南晋今黄梅,东禅旧青莲。
曹溪竟何许,龙朔知几年。
我闻二祖师,属袂兹褊{左衤右迁}。
片言道有契,千古衣相传。
栽松与舂矶,为此一大缘。
朝追固若迫,夜度亦大遄。
迩来五百载,兵火数变迁。
惟余坠腰石,绳窍徒空穿。
堂堂吴生画,笔法世所贤。
绢素虽朽蠹,丹青尚依然。
嗟予二三子,平生慕真诠。
来游获瞻仰,投老当周旋。
独恨走俗状,明朝又加鞭。
临池更徘徊,圆荷汎漪涟。
我年十九识君翁,须发白尽颧颊红。
奇姿云卷出翠阜,高论河决生清风。
我时少年岂知道,因缘父兄愿承教。
文章疏略未足云,举止猖狂空自笑。
公家多士如牛毛,扬眉抵掌气相高。
下客逡巡愧知己,流枿低昂随所遭。
却来京洛三十载,重到公家二君在。
伯亡仲逝无由追,泪落数行心破碎。
京城东西正十里,雨落泥深旱尘起。
衣冠缠绕类春蚕,一岁相従知有几。
去年叔为尚书郎,家传旧业行有望。
今年季作澶渊吏,米盐骚屑何当起。
前辈今无一二存,后来幸有风流似。
黄河西行于没屋,桑柘如云麦禾熟。
年丰事少似宜君,饱读遗书心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