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离念非前期,秋风忽已至。——潘述
芸黄众芳晚,摇荡居人思。——皎然
白霜凄以积,高梧飒而坠。——汤衡
悠然越山川,复此恨离异。——潘述
时景易迁谢,欢□难兼遂。——皎然
惜分缓回舟,怀遥企归驷。——汤衡
休浣情自高,来思日云未。——潘述
猜你喜欢
朝(zhāo)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suō)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hāo)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dú)。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参考资料:1、http://baike.baidu.com/item/牧童词/3767935。
朝:早晨;日出的时候。
荷:披着,背上。蓑: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蓬蒿:“茼蒿”的俗称。黄犊:小牛。
诗的大意是: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读者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绿树连村暗,黄花出陌(mò)稀。
远陂(bēi)春草绿,犹有水禽(qín)飞。
一片高大茂密的树把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片阴暗之中,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茂,花向麦田远处渐渐稀疏。
放眼望去远处的水池边,青草绿油油的,空中还有几只水鸟如白色的鹭鸶向下盘飞。
本站。
陌: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间小路。
陂:水边,水岸。水禽:水鸟。
盘崖蹙缩似灵龟,鬼谷先生隐遁时。不独卷怀经世志,白云流水是心期。
对酒怜君安可论,当官爱士如平原。料钱用尽却为谤,
食客空多谁报恩。万里孤舟向南越,苍梧云中暮帆灭。
树色应无江北秋,天涯尚见淮阳月。驿路南随桂水流,
猿声不绝到炎州。青山落日那堪望,谁见思君江上楼。
摐花风急水茫茫,今夜孤舟宿澧阳。
谁在江城吹画角,五更残月一天霜。
秣陵城门夜不开,城头椎鼓鸣春雷。绯衣擎火燎民屋,万井一炬飞红埃。
道傍横尸人不识,血流但见秦淮赤。府中官吏一百人,尽取姓名书罪籍。
元戎被执不得归,贼坐黄堂纵呵斥。明朝传檄下九州,九州牧伯不敢收。
可笑官军櫜羽箭,环视走卒撄城楼。将军楼船下巫峡,胆落双旌俱卷甲。
日枭五十三头颅,一战何曾短兵接。今年新起故将军,灞陵醉尉勿浪嗔。
文致太平武定乱,非渠谁复清风尘。
南冈北冈鸣鹁鸠,高田低田俱怒流。
一蓑烟雨驾觳觫,老手犹在吾何忧。
灯火半生书作崇,几欲送穷穷不去。
吁嗟先生谁使汝,苦要革革换双屦。
如闻双屦得有辞,向来弃我君何之。
百无一成唯忍饥,胡不烂煮秋崖诗。
岁晚相期亦不恶,莫更将书累牛角。
并烦说似下邳侯,尔辈方当束高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