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词二首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自倚(yǐ)能歌日,先皇掌上怜。
新声何处唱,肠断李延年。
故乡远在三千里之外,关闭在皇宫整整二十年。
我唱一曲悲凉的《何满子》,眼泪不由得双双落在唐武宗的面前。
自己凭仗着能歌唱之日,赢得了先皇无限的宠爱。
新声在何处唱起,使那宫中歌者哀痛有如断肠。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7-18
2、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78
3、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02
故国:故乡。此为代宫女而言。深宫:指皇宫。
何满子:唐教坊曲名。君:指唐武宗。
倚:凭仗。先皇:指唐武宗。
李延年:汉武帝李夫人兄,以善歌宠极一时。此处泛指唐武宗时宫中歌者。
一般以绝句体裁写的篇幅短小的宫怨诗,总是只揭开生活画图的一角,可从一个片断场景表现宫人悲惨的一生;同时往往写得委婉含蓄,一些内容留下许多想象空间。这首诗却与众不同。这两展示的是一幅生活全图,而且是直叙其事,直写其情。
作者在第一首诗的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首句“故国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次句“深宫二十年”,是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把诗中女主角的千愁万恨一下子集中地显示了出来,而且是加一倍、进一层地表达了她的愁恨。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幸福,失去自由,本来已经够悲惨了,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这就使读者感到其命运更加悲惨,其身世更可同情。与这两句诗相似的有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诗中“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一联,也是以距离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来表明去国投荒的分外可悲。这都是以加一倍、进一层的写法来增加诗句的重量和深度。后半首诗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过去一些诗论家有诗贵含蓄、忌直贵曲的说法,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应当说,一首诗或曲或直,或含蓄或强烈,要服从它的内容。这首诗的前半首已经把诗中人的处境之悲惨写到了极点,为逼出怨情蓄足了力量,因而在下半首中就势必让诗中人的怨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了。这样才能使整首诗显得强烈有力,更能收到打动读者的艺术效果。这里,特别值得拈出的一点是:有些宫怨诗把宫人产生怨情的原因写成是由于见不到皇帝或失宠于皇帝,那是不可取的;这首诗反其道而行之,它所写的怨情是在“君前”、在诗中人的歌舞受到皇帝赏识的时候迸发出来的。这个怨情,联系前两句看,决不是由于不得进见或失宠,而是对被夺去了幸福和自由的抗议,正是刘皂在一首《长门怨》中所说,“不是思君是恨君”。这首诗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四句诗中,前三句都是没有谓语的名词句。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指出,诗句中“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而他所举的“皆用实字”的例句,就是名词句。这首诗之所以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与运用这种特殊的诗句结构有关。另一特点是:四句诗中,以“三千里”表明距离,以“二十年”表明时间,以“一声”写歌唱,以“双泪”写泣下,句句都用了数目字。而数字在诗歌中往往有其特殊作用,它能把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表达得更清晰,更准确,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这首诗的这两个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与它的内容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第二首,表现宫中歌唱,随时都在创作新声。作者另有《听歌》二首,其一:“儿郎漫说转喉轻,须待情来意自生。只是眼前丝竹和,大家声里唱新声。”《边上逢歌者》又有:“垂老秋歌出塞庭,遏云相付旧秦青。少年翻掷新声尽,却向人前倒耳听。”足见诗人对新声及情感的重视。这首诗以“新声何处唱?断肠李延年”作结,包容了丰富的内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直接点出“新声”,用“何处唱”一衬,其哀怨之情便流露出来了,最后一句提到了“断肠”,感情更进一步,在感情高峰上结束全诗。
译文
故乡远在三千里之外,关闭在皇宫整整二十年。
我唱一曲悲凉的《何满子》,眼泪不由得双双落在唐武宗的面前
自己凭仗着能歌唱之日,赢得了先皇无限的宠爱。
新声在何处唱起,使那宫中歌者哀痛有如断肠。
注释
故国:故乡。此为代宫女而言。
深宫:指皇宫。
何满子:唐教坊曲名。《乐府诗集》载白居易语:“何满子,开元中沧州歌者,临刑进此曲以赎死,竞不得免。”《何河子》曲调悲绝,白居易《河满子》诗中说它“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君:指唐武宗。
倚:凭仗。
先皇:指唐武宗。
李延年:汉武帝李夫人兄,以善歌宠极一时。此处泛指唐武宗时宫中歌者。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7-18
2、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78
3、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02
据《唐诗纪事》记载,唐武宗李炎宠信善歌才人孟氏,后值武宗病重之时,令其于病榻之前歌《河满子》一曲,声调凄咽,闻者涕零。不久,武宗崩驾,孟才人哀痛数日而死。张枯为孟才人殉情之事写了三首诗,一首题作《孟才人叹》,另二首为一组,总题名“宫词”。
参考资料:
1、赵乃增.唐诗名篇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598-599
一般以绝句体裁写的篇幅短小的宫怨诗,总是只揭开生活画图的一角,可从一个片断场景表现宫人悲惨的一生;同时往往写得委婉含蓄,一些内容留下许多想象空间。这首诗却与众不同。这两展示的是一幅生活全图,而且是直叙其事,直写其情。
作者在第一首诗的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首句“故国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次句“深宫二十年”,是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把诗中女主角的千愁万恨一下子集中地显示了出来,而且是加一倍、进一层地表达了她的愁恨。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幸福,失去自由,本来已经够悲惨了,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这就使读者感到其命运更加悲惨,其身世更可同情。与这两句诗相似的有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诗中“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一联,也是以距离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来表明去国投荒的分外可悲。这都是以加一倍、进一层的写法来增加诗句的重量和深度。后半首诗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过去一些诗论家有诗贵含蓄、忌直贵曲的说法,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应当说,一首诗或曲或直,或含蓄或强烈,要服从它的内容。这首诗的前半首已经把诗中人的处境之悲惨写到了极点,为逼出怨情蓄足了力量,因而在下半首中就势必让诗中人的怨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了。这样才能使整首诗显得强烈有力,更能收到打动读者的艺术效果。这里,特别值得拈出的一点是:有些宫怨诗把宫人产生怨情的原因写成是由于见不到皇帝或失宠于皇帝,那是不可取的;这首诗反其道而行之,它所写的怨情是在“君前”、在诗中人的歌舞受到皇帝赏识的时候迸发出来的。这个怨情,联系前两句看,决不是由于不得进见或失宠,而是对被夺去了幸福和自由的抗议,正是刘皂在一首《长门怨》中所说,“不是思君是恨君”。这首诗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四句诗中,前三句都是没有谓语的名词句。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指出,诗句中“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而他所举的“皆用实字”的例句,就是名词句。这首诗之所以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与运用这种特殊的诗句结构有关。另一特点是:四句诗中,以“三千里”表明距离,以“二十年”表明时间,以“一声”写歌唱,以“双泪”写泣下,句句都用了数目字。而数字在诗歌中往往有其特殊作用,它能把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表达得更清晰,更准确,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这首诗的这两个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与它的内容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第二首,表现宫中歌唱,随时都在创作新声。作者另有《听歌》二首,其一:“儿郎漫说转喉轻,须待情来意自生。只是眼前丝竹和,大家声里唱新声。”《边上逢歌者》又有:“垂老秋歌出塞庭,遏云相付旧秦青。少年翻掷新声尽,却向人前倒耳听。”足见诗人对新声及情感的重视。这首诗以“新声何处唱?断肠李延年”作结,包容了丰富的内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直接点出“新声”,用“何处唱”一衬,其哀怨之情便流露出来了,最后一句提到了“断肠”,感情更进一步,在感情高峰上结束全诗。
猜你喜欢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mò)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zàng)。
妇人依倚(yǐ)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zhòu)烛。
在秋风萧瑟的凄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扰边塞,屠杀边地将领。
汉军伤亡惨重,全部丧生在辽水边境。由于万里之外白骨无人收,所以家家只能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们。
征妇曾经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即使贫贱却舒心。
如今丈夫死在战场上,今后谁才是她的依靠?肚子里的遗孤生下来怎样哺育?虽然还活着但就像白天的蜡烛那样暗淡无光,生活毫无希望。
本站。
没:覆没、被消灭。
招魂葬:民间为死于他乡的亲人举行的招魂仪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
依倚:依赖、依靠。同居: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昼烛:白天的蜡烛,意为暗淡无光,没用处。
在古典诗词中,良人从军、征妇哀怨是一大习见题材。张籍《征妇怨》却翻出新意,以其摧心呕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群,享誉后世。此诗虽是小诗,但谋篇布局转折多变。由群哭场面转至独哀镜头,以大衬小。又以向往转至现实,以乐衬哀。大小相形、哀乐相辅、正衬反衬、盘旋作势。结构之针线绵密、起伏曲折,对哀情的表达起了烘托渲染作用。
雪霏(fēi)霏,风凛(lǐn)凛,玉郎何处狂饮?醉时想得纵风流,罗帐香帷(wéi)鸳寝。
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见绣屏孤枕。少年何事负初心?泪滴缕金双衽(rèn)。
霏霏:雨雪密布纷飞的样子。风凛凛:北风凛冽。
缕金双衽:金线绣的双袖。衽:本为衣襟。这里说“双衽”,可理解为“双袖”。
这首词写少妇的哀怨。
上片首二句对举成文,境界凄冷,是女主人公周遭的环境,与后面所表现的她内心的凄寂和谐地统一起来。“玉郎”三句,为女主人公的想象之辞,用“玉郎”在外纵情,反衬自己的孤独。
下片二句是上片感情的直接抒发,“春朝秋夜”,喻时日之长。哀怨之深。“少年”二句,痴情反问,曲尽怨恨,而怨愈重,情弥深。
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lóng)影。山枕隐秾(nóng)妆,绿檀金凤凰。
两蛾(é)愁黛浅,故国吴宫远。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
竹梢掠过石阶上,带来阵阵寒风,摇碎珠帘上玲珑的月光。山枕隐去了她的浓妆,只看见绿檀枕端,画着一对描金的凤凰。
蛾眉淡淡地簇拥着忧伤,她虽身在吴宫,心儿却在遥远的故乡。恨春去匆匆春情更浓,画楼更漏声声敲打着她的无眠,无眠的情思里天边又泛起了晨光。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7
2、房开江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21-22
除:台阶。珠帘月上:是“月上珠帘”的倒装句。山枕:枕头形状如山。隐:隐没。又作凭依。秾妆:即浓妆。绿檀:指檀枕。金凤凰:指枕的纹饰。
蛾:眉,犹言蛾眉。吴宫:吴地的宫阙。残点声:即漏壶滴水将尽的声音。表示天将明时,漏尽更残。
两蛾愁黛浅,故国吴宫远。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
此词写春愁春恨。与温词中的人物身份大多为普泛化的女性不同,此词的抒情主人公则是一位幽居深宫的女子。词的上片仍从景物环境写起。这是一个清幽冷寂的月夜,庭院里的付林在轻柔的夜风吹拂下沙沙作响,婆娑的竹影使庭院变得更加幽森清冷;皎洁的月光透过珍珠帘子洒照进来,在地上投下玲珑斑驳的影子。随着月光的指引,方显现出倚凭山枕而卧的女主人公。与另一首同调之作《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所写“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的情景相似,这位倚枕而卧的女子留着“秾妆”,戴着凤凰金钗,隐约透露出她有所期盼的幽微心理。下片则将描写的笔触继续沿着女子的客颜妆饰,进而深入她的内心世界。一双用青黛描画的蛾眉,经过辗转无眠的煎熬已经变得颜色浅淡,眉宇间流溢着愁思,原来她思念的故土——吴国的宫殿已经十分遥远。至此,抒情主人公方显露她的庐山真面目:原来她是一个远离故国的宫女。这令读者联想起春秋末期被越王勾践作为政治诱饵献给吴王夫差的越国美女西施。词的末尾,又借拂晓前从画楼外传来的更漏残点之声,抒写女主人公缠绵无尽的春恨与愁情。
通观全词,山枕、秾妆、绿檀、金凤凰之类有关居处环境和容颜妆饰的描写,仍不脱脂粉气息,但竹风、审月、残点等景物意象的渲染烘托,则构筑了一个凄清幽微的艺术境界,用以抒写女主人公幽怨感伤之情,情致深婉,意境浑成。此词虽然写得是宫怨,但从主人公的怨恨声中,似乎还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现实的某些不满之情。
堠(hòu)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lín)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xiāo)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金笳(jiā)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枰(píng)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堠,古代了望敌情之土堡,或谓记里程的土堆。龙堆,沙漠名,即白龙堆。阴磷:即阴火,磷火之类,俗谓鬼火。金笳:指铜笛之类。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蛮触:意谓由于极小之事而引起了争端。混同江:指松花江。
唐柳宗元有“满庭芳草积”句,唐吴融有“满庭芳草易黄昏”句,故此调名之缘有或柳诗或吴诗之不同说法。此调又名《锁阳台》、《江南好》、《话桐乡》、《满庭霜》、《转调满庭芳》、《潇湘夜雨》、《满庭花》等。有不同体格,俱为双调。本首为其一体,上、下片各十句,共九十五字。各片之第三、五、七、十句押韵,均平声韵。 此篇前景后情,以赋法铺写。其下片全为议论,虽不免质实,但气势壮观,真情四射,仍是生动感人的。上片前五句景语,写古战场的荒寒阴森,以“总堪悲”绾住。下句转进,先说有“中宵起舞”的爱国之心,但“那有村鸡”一句折转,表明无由以报,徒增伤感。再接以金笳声声烘托,则更令人添悲增慨。下片承前之情之景转为议论,表达了满怀哀怨和痛苦。诗人以为“古今事”都是虚无的、短暂的,古来的一切纷争,一切功业,到头来除了“剩得几行青史”,“断碣残碑”之外,余皆成空。这虽是消极的意绪,但从中亦可窥见诗人长期积于心中的苦情。这种“苦情”,有人认为纳兰对家族被灭往事的隐恨(见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可备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