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涉世难防犬吠声,放怀安可俟河清。昂霄莫辨千寻木,凿牖聊看三里城。
丹橘黄甘随处好,美花香草逐时荣。晚来寒雨催归骑,酷似邹人接淅行。
猜你喜欢
曲径通幽处,交阴翠竹高。书斋成雅趣,花圃惬游遨。
石甃涵天影,风林作海涛。宁知城市内,清境胜江皋。
临别河桥上,扶桑日正暾。披襟频握手,岐袂欲消魂。
浊酒留征骑,清风促去辕。今宵何处宿,曾否忆家园。
暂凭尊酒送无憀(liáo),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nǐ)惜长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huī)。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暂且借着这杯酒遣散无聊,不要损坏了你的愁眉与细腰。
人世间除了死亡没有比得上离别更痛苦了,春风不因为爱惜柳枝而不让离苦之人去攀着。
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每枝都依依不舍,万千枝条在日暮里拂走斜阳。
为了告诉行人不要为情折尽枝条,柳条送走行人也欢迎来客。
参考资料:
1、李商隐著周振甫注.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299-301.
2、刘学锴李翰.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92-193.
3、李商隐著黄世中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78-180.
送:遣散。无憀:即无聊,无所依赖,指愁苦。愁眉与细腰:柳叶比眉,柳枝的柔软比腰,有双关意。
争拟:怎拟,即不拟,即为了惜别,不想爱惜柳条。
含烟惹雾: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依依:状恋恋不舍。
这两首诗与杜牧《赠别》主题相同,即和心爱的姑娘分别时的离别之作,但写法各别。离亭指分别时所在之地,亭即驿站。赋得某某,是古人诗题中的习惯用语,即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诗人在即将分别的驿站之中,写诗来咏叹折柳送别这一由来已久但仍然吸引人的风俗,以表达惜别之情。
第一首起句写双方当时的心绪。彼此相爱,却活生生地拆散了,当然感到无聊,但又势在必别,无可奈何,所以只好暂时凭借杯酒,以驱散离愁别绪。次句写行者对居者的安慰:“既然事已至此,不能挽回,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所希望于你的,就是好好保重身体。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的了,哪里还再经得起损伤?”这句先作一反跌,使得情绪放松一下,正是为了下半首把它更紧张起来。第三句是一句惊心动魄的话。除了死亡,没有什么比分别更令人痛苦。这句话是判断,是议论,然而又是沉痛的抒情。第四句紧承第三句,针对第二句。既然如此,即使春风有情,不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这一句的“惜”字,与第二句的“损”字互相呼照。因为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乃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比喻。莫损也有莫折之意在内。
第二首四句一气直下,又与前首写法不同。前半描写杨柳风姿可爱,无论在烟雾之中,还是在夕阳之下,都是千枝万缕,依依有情。而杨柳既如此多情,它就不会只管送走行人,而不管迎来归客。送行诚可悲,而迎归则可喜。因此,就又回到上一首的“莫损愁眉与细腰”那句双关语。就人来说,去了,还是可能回来的,不必过于伤感以至于损了愁眉与细腰;就柳来说,既然管送人,也就得管迎人,不必将它一齐折掉。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则为更好。
台上五云纪,宫中一线添。
巧开三白瑞,幻出六花监。
宿麦犹期润,前山已见尖。
应怜贵公了,索句久巡檐。
麴町往筑地,正出东海湾。诸胡所聚居,楼观映晴天。
不知夜何事,聚众张几筵。童妇齐列坐,施帷当其前。
数人类作剧,笑怒相与颠。下帷俄复展,一人口有宣。
学语殊未熟,时省怀中编。主人有四女,鬈发各垂肩。
碧眼若含愁,綵服何蹁跹。入帷迭娇歌,观者咸称妍。
众中都为谁?舍人在其间。舍人学胡语,彼胡奚知焉?
读书二十年,此举谁谓然。吾意顾有在,未足为俗言。
怪底严寒候,花飞遍八荒。人皆欣岁事,我更念戎行。
陇麦萌应绿,江云色半苍。从来感格意,不在走群望。
乳峰真可避人閒,上妙高台天可攀。
未说旷怀便笑傲,堪从险处习閒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