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乘马陟层阜,回首睇山川。攒峰衔宿雾,叠巘架寒烟。
百重含翠色,一道落飞泉。香吹分岩桂,鲜云抱石莲。
地偏心易远,致默体逾玄。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
弹冠劳巧拙,结绶倦牵缠。不如从四皓,丘中鸣一弦。
猜你喜欢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piān)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
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
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
(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
参考资料:
1、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
2、萧枫.唐诗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关时务: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关:牵连,涉及。
升平:太平丰足之世。废:废弃。
首联以“吾辈”开头,“吾辈”即是“我们”,开篇便点明诗作主体,先入为主,给予读者一种对诗歌的认同感。接下来所书的“道何穷”便体现了“吾辈”的现状,若说这一句只是平平无奇,那么接下来第二句的“寒山细雨”则是将第一句中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升华,“吾辈”之道正是如处“寒山细雨”之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
颔联则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意象,如“儿童”,“果栗树”,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意象,却最富有代表性。“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荒废时间,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诗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意象列举出来,而是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道深深地担忧。
颈联则是以教育式的语气来为读者提出要求。两句工整相对,“言论”对“篇章”,“时务”对“国风”,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期望。杜荀鹤正是在这两句诗中明确向读者宣告了自己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鲜明态度。杜荀鹤将自己的诗集名为《唐风集》,其用意,即以“唐风”继“国风”,用他那“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
尾联则是对颈联内容的一种补充,颈联提出了具体要求,尾联则是为达到这个要求坚定信心。“犹”,是“还,仍然”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字用的恰到好处,世人都以为学识毫无作用,可诗人诗风在这个“犹”字上一转,立刻体现出一种警示的语气,他要提醒世人,他们的想法是荒谬的。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想法的肯定,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用呼告的语气告诫人们不要荒废学问,因为学问在这个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古之人,不言文学则罢,言文学则必要把“道”摆在首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观和用世精神。这种心态,也可说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已凝冻在诗歌里,难以剔除,成为表达上必有的一种“程式”。反之,缺失了倒觉得极不舒服,便是所谓“离经叛道”吧。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来作点缀,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首诗便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化加牢骚”的程式。
不记秋风几日晴,偶来林下见云生。野梧半脱无多影,山雉惊飞忽一声。
短锡引船僧渡水,小舆联担客归城。溪头听得渔翁说,近日前村酒价平。
抚物情何极,经秋景未穷。禾根生晚绿,树杪变新红。
城垒风尘隔,川原雨露同。家家熟醅酒,得似醉乡翁。
山曲东西坞,原高上下田。牛羊归薄莫,禽鸟乐丰年。
避世庞公老,思农季子贤。欲为耕凿计,出处愧茫然。
关河遥望五云长,巾舄翩翩剑气光。万里青天飞紫雾,几家红树散秋霜。
怜余兰茝垂丹壑,忆尔风尘在异乡。此际南来燕塞雁,可无书札寄山房。
苍山抱江长,秋气日夕清。
古阁浮空濛,猿啸阴风生。
石房俱玲珑,出入烟雾轻。
花从潭心发,松向琴中鸣。
林开乐游苑,日落白下城。
有约暮不来,眺望伤我情。
萧寺楼台对夕阴,淡烟疏磬散空林。风生寒渚白蘋动,
霜落秋山黄叶深。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
相思不见又经岁,坐向松窗弹玉琴。
露华渗冷入綀袍,独坐云亭日易高。林茂不知山色减,石枯因见水痕牢。
避人黑鼠窥茅栗,引子黄猿拾楮桃。野老欲论城市事,远教童稚觅香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