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待赏今宵定几人,岂应於毕遽相亲。
坐令华烛风头卷,却喜枯檐雨脚匀。
拱璧何妨藏韫椟,湛铜那得蔽游尘。
明年记取赡银阙,万里秋光景更新。
猜你喜欢
瘴疠干戈脱此生,一隅略见旧承平。
上元灯火中秋月,但苦人心不肯晴。
明月如佳人,会晤良亦难。
畴昔相与娱,误作容易看。
何如费倾结,欲语不可殚。
云间金背蟆,爱惜白玉盘。
宁受妒妇欺,不借俗世观。
坐令四中秋,雨滴梧桐寒。
人情重今夕,吴瓶藓花乾。
亦知月不老,终当出林端。
岂无三百钱,醉此素所欢。
举杯吞寒光,流入诗脾肝。
令我书传香,一洗儒生酸。
中秋有月不可逢,杖藜起踏台前松。天公一收玉兔去,广寒尽遣玄云封。
归来闭閤风雨集,忆昔登楼宾客从。百年人事半忧乐,过眼阴晴知几重。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rǔ)。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mì)处。
西风瞥(piē)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什么人在半夜把山推走了?抬头看四面都是浮云,猜想是浮云干的。平常相对而视的几座山峰,现找遍河边却寻不到它们在哪里。
西风猛然吹起,浮云飘动,忽然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老僧拍看手笑着夸赞,还在高兴青山依旧在这里。
参考资料:
1、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1598-1600.
“何人”两句:推山,把山推走,此写浮云遮山。常时:平时。无觅处:遍寻不见。
瞥起:骤起。云横度:浮云横飞。天一柱:天柱一根,即指青山。住:在这里。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
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此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歇拍一韵紧承前韵,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可见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深厚,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一转,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平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行路难,行路难,
最难难是过台山。唯有赵州公验正,
昂头掉臂总闲闲。
团团休复颂齐纨,蕉叶精新举世傅。
更爱四明来处异,可量三伏用时便。
已无酷暑侵肌骨,肯放青蝇触几筵。
因藉仁风慰黎庶,宁知不及古人贤。
婪尾杯残雪满簪,床头历日费光阴。
故山巧入忙中梦,新岁尤关客里心。
乌鹊倦时三匝绕,鹪鹩稳处一枝深。
劳生佚老寻常事,从政那堪力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