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平生负奇崛,语出见肝膈。
栖栖离故巢,乃作富池客。
僧廊搘瘦竹,苦吟自相索。
不恨春雨横,但恨春怀窄。
百花艳阳吐,枝叶未鲜泽。
芳草极茸茸,迷尽旧辙迹。
浮云蔽江树,急浪涉津石。
掩窗引绿樽,暖此身寒瘠。
猜你喜欢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kuī)落日。
鸟向檐(yán)上飞,云从窗里出。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参考资料:
1、张永健,王芝主编.中外名诗三百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0.10:14-15.
2、王运熙著.历代诗歌浅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09月第1版:55.
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烟:指山里面的雾气。竹中:竹林丛中。窥:从缝隙中看。
檐:房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开头两句说,但见阵阵烟雾从山与山的交接处飘来,又见太阳在竹丛后渐渐落下。“来”、“落”两字写出了动态。“见”、“窥”两字用得很恰当:烟来则举目可见;日落则是透过竹子间的空隙所见,所以用“窥”字。“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三、四句说,鸟儿向着屋檐上飞翔,白云从窗户里轻轻流出。这两句都使人想到山中屋宇所处地势的高峻。尤其是后一句:云本不可能生于屋内,但因屋宇处于白云缭绕之中,云气从屋后、屋侧飘过,所以看起来就像从窗中飞出。“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诗写得十分精炼。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的连接那样,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烟、日、鸟、云都在动,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静。由这一片寂静,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他没有一点儿杂念,只是静静地观赏着这一切。如果细细吟味,还可感到三、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分新奇感。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白云由窗间流出,这种景象在平地上见不到,因而使诗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两副对子。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的主体则是“鸟”和“云”。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旬是二、二、一。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旬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
此诗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诗人又运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察写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读遍元诗与白诗,一生少傅重微之。
再三不晓渠何意,半是交情半是私。
落叶西风夕照残。金商飒飒起林间。多恐明朝便摧折,不堪看。
萧瑟平芜千里共,凄凉秋影一天寒。谁看此情无奈处,泪阑干。
好笑李诗翁,寄身明月中。饥肠吞白露,醉口吐清风。
时时跨霜鹤,步步凌秋空。相呼且相待,略住白云峰。
瘿木樽前地胏图,为君偏辍俗功夫。
灵真散尽光来此,莫恋安妃在后无。
仲秋秋阴合,壁落走鼯鼠。
彻宵风雨骤,平地生洲渚。
莫辨路与溪,庐舍失处所。
净林古梵屋,木佛岂得御。
当门金刚恶,兹复化何许。
方丈九旬僧,足废不能举。
徘徊想旧历,突突起沙屿。
遗关茁芝菌,卧竹压麻苧。
山民穷无告,谋食屡多阻。
三乡凡几户,竟堕鱼鳖侣。
伤痛李生迂,卷尽牌头墅。
独慨虚浮身,昏迷怯幽伫。
上流未偃戈,战血冱荆楚。
近畿天示儆,岁月不我与。
就食难下咽,酸恨彻心膂。
振衣千仞处,徙倚得奇观。剑指浮云冷,鸦飞落照寒。
附庸称小从,鼎立逼幽峦。为念韶光逝,山灵诵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