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西平·送陈舍人
跨征鞍,横战槊(shuò),上襄州。便匹马、蹴(cù)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风雏(chú)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著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跨上战马,横持着战乐,赴襄州上任。正值秋天,驰骋战场。荷花没有衰败,笛声吹动边界的愁绪。希望你奋发向上,努力树立功名。
襄阳的著名人物凤雏。卧龙早包作古,尸骨已朽;蛟渚、鹿门等遗迹也已色彩暗淡,不以当年了,历史名人像水泡一样地消逝了。树立功名,就像在棋局中筹划高着一样。不要凭着一条长舌,去博取官爵厚禄。
参考资料:
1、伍心铭编译.宋词三百首鉴赏:时事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477页
陈舍人:不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舍人,官名。横战槊:横持长矛,指从军或习武。襄州:襄阳,襄阳区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在今天的湖北。
凤雏:三国时期庞统的号。“凤雏”即庞统,汉未襄阳人,其叔德公称之为“凤雏”,善知人的司马徽称他为“南州士之冠冕”。龙:指诸葛亮,曾在襄阳居住,司马徽称之为“卧龙”。“蛟渚”,晋邓遐斩蛟的地方。鹿门:在今襄樊市东南,唐代诗人孟浩然曾隐居在此。龙骨:指的是卧龙,即诸葛亮。鹿门:鹿门山之省称。在湖北省襄阳县后汉庞德公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后因此用指隐士所居之地。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隐居于此。
这是一首送友人赴任的词。
片头三句,直写陈舍人赴襄阳上任。值得注意的是,把“跨征鞍,横战槊”放在开头,醒目突出。用以形容陈舍人,不难看出这是一副“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尤其两句中各用“征”、“战”分别形容“鞍”和“槊”,制造了十分强烈的战斗气氛。这是因为陈舍人所去的襄州,即今湖北襄樊市,宋时为襄阳府,在当时临近宋、金边界。陈舍人赴襄阳任,就带有上前线出征的意味。这也是作者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因此,接下二句预祝对方在秋高气爽、草长马肥之时驰骋疆场,打击敌人。看来陈舍人动身是在秋天,所以作者才这样祝愿、鼓励他。“蹴踏”,是踩踏的意思。这把陈舍人驰骋疆场的英姿描会得十分鲜明、突出。“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据《宋史纪事本末》载:宋宁宗嘉定十年夏四月,金人分道入寇。五月,侵扰襄阳、枣阳。这里用“芙蓉未折”点明时间。夏日五、六月间,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故说“未折”。“笛声”,指军营中号角之类的声音,借指发生战争。如同说“战争打响了”。“塞云”就是“战云”,指战争的局势。“塞云”是不会愁的,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战局的紧张,敌人骚扰带来的危急。结二句与开头呼应,用直接语气,鼓励陈舍人:国家危难之际,正是男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下片头四个三字短句,叙写襄阳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这四句,一方面表明襄阳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一方面表明那已成为历史陈迹。庞统、诸葛亮久已去世,尸骨已朽;蛟渚、鹿门等遗迹也已破败衰颓,不似当年了。对四位历史人物的写法,前两人直写名字,后两人以遗迹指代,笔法错杂多变。“阅人物”二句,轻轻一结。“阅”,是数、计算,带有归结的意思。总之,历史人物已成为过去,象水泡一样地消逝了。言外之意: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棋头”二句,遥接上片“芙蓉未折”二句,是说既是战争已开始,那就要有高明的招数,去对付敌人,使之不得乱动。“棋头”,有双重意思,一即“旗头”,旗的顶端,队前掌旗的人,借指军队;一指弈棋,也就是指战事。“高著”,意为高明的招数。“棋高一着,缚手缚脚”,本指棋艺而言,后用以比喻技高一等,使对方不能施展本领。结句,语重心长,谆谆叮嘱:不要学那些靠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言外之意,讽刺那些鼓吹和议、苟且偷安者。“广长舌”,巧言利舌,语出《诗.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译文
跨上战马,横持着战乐,赴襄州上任。正值秋天,驰骋战场。荷花没有衰败,笛声吹动边界的愁绪。希望你奋发向上,努力树立功名。
襄阳的著名人物凤雏。卧龙早包作古,尸骨已朽;蛟渚、鹿门等遗迹也已色彩暗淡,不以当年了,历史名人像水泡一样地消逝了。树立功名,就像在棋局中筹划高着一样。不要凭着一条长舌,去博取官爵厚禄。
注释
题目中的陈舍人,不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舍人,官名。
横战槊(shuò):横持长矛,指从军或习武。
襄州:襄阳,襄阳区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在今天的湖北。
凤雏:三国时期庞统的号。“凤雏”即庞统,汉未襄阳人,其叔德公称之为“凤雏”,善知人的司马徽称他为“南州士之冠冕”。“龙”指诸葛亮,曾在襄阳居住,司马徽称之为“卧龙”。“蛟渚”,晋邓遐斩蛟的地方。《晋书。邓遐传》载:襄阳城北沔水中有蛟,常为人害,邓遐拔剑入水截蛟数段。“鹿门”,在今襄樊市东南,唐代诗人孟浩然曾隐居在此。
龙骨:指的是卧龙,即诸葛亮。
鹿门:鹿门山之省称。在湖北省襄阳县后汉庞德公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后因此用指隐士所居之地。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隐居于此。
参考资料:
1、伍心铭编译.宋词三百首鉴赏:时事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477页
此词作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当时宋金之间战事不断,川陕和弗襄一带局势尤为紧张,祸患频仍。此时陈赅继赵方为京湖安抚使,即将赴襄阳任所,于是词人赋此阕相赠,对友人进行慰勉和鼓励。
参考资料:
1、《宋词鉴赏大全集》编委会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第286页
这是一首送友人赴任的词。
片头三句,直写陈舍人赴襄阳上任。值得注意的是,把“跨征鞍,横战槊”放在开头,醒目突出。用以形容陈舍人,不难看出这是一副“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尤其两句中各用“征”、“战”分别形容“鞍”和“槊”,制造了十分强烈的战斗气氛。这是因为陈舍人所去的襄州,即今湖北襄樊市,宋时为襄阳府,在当时临近宋、金边界。陈舍人赴襄阳任,就带有上前线出征的意味。这也是作者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因此,接下二句预祝对方在秋高气爽、草长马肥之时驰骋疆场,打击敌人。看来陈舍人动身是在秋天,所以作者才这样祝愿、鼓励他。“蹴踏”,是踩踏的意思。这把陈舍人驰骋疆场的英姿描会得十分鲜明、突出。“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据《宋史纪事本末》载:宋宁宗嘉定十年夏四月,金人分道入寇。五月,侵扰襄阳、枣阳。这里用“芙蓉未折”点明时间。夏日五、六月间,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故说“未折”。“笛声”,指军营中号角之类的声音,借指发生战争。如同说“战争打响了”。“塞云”就是“战云”,指战争的局势。“塞云”是不会愁的,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战局的紧张,敌人骚扰带来的危急。结二句与开头呼应,用直接语气,鼓励陈舍人:国家危难之际,正是男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下片头四个三字短句,叙写襄阳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这四句,一方面表明襄阳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一方面表明那已成为历史陈迹。庞统、诸葛亮久已去世,尸骨已朽;蛟渚、鹿门等遗迹也已破败衰颓,不似当年了。对四位历史人物的写法,前两人直写名字,后两人以遗迹指代,笔法错杂多变。“阅人物”二句,轻轻一结。“阅”,是数、计算,带有归结的意思。总之,历史人物已成为过去,象水泡一样地消逝了。言外之意: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棋头”二句,遥接上片“芙蓉未折”二句,是说既是战争已开始,那就要有高明的招数,去对付敌人,使之不得乱动。“棋头”,有双重意思,一即“旗头”,旗的顶端,队前掌旗的人,借指军队;一指弈棋,也就是指战事。“高著”,意为高明的招数。“棋高一着,缚手缚脚”,本指棋艺而言,后用以比喻技高一等,使对方不能施展本领。结句,语重心长,谆谆叮嘱:不要学那些靠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言外之意,讽刺那些鼓吹和议、苟且偷安者。“广长舌”,巧言利舌,语出《诗.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猜你喜欢
缑(gōu)山仙子,高清云渺(miǎo),不学痴(chī)牛騃(ái)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chá)曾犯,银河波浪,尚(shàng)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不像牛郎织女要下凡人间。皎洁的月光中停下吹凤箫,摆一摆手告别人间去成仙。
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
参考资料:
1、马东瑶.《古典诗词鉴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12:第240页
2、曹济平.《唐宋风情词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08:第36页
3、陆襄.《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9:第248页
缑山:在今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子指在缑山成仙的王子乔。云渺:高远貌。痴牛騃女:指牛郎织女。在这里不仅限于指牛郎织女,而是代指痴迷于俗世的芸芸众生。凤箫声:王子乔吹笙时喜欢模仿凤的叫声。时人:当时看到王子乔登仙而去的人们。
槎:竹筏。银河:天河。尚:还。前缘:前世的因缘。
这是一首送别词,题为七夕,是写与友人陈令举在七夕夜分别之事。
上片落笔先写陈令举之风度,他高情云渺,如侯家人于缑氏山头的王子晋在风箫声声的新月之夜,没有望到家人,自己便飘然而去。与友人在七夕夜分别,词人自然想到牛郎织女,但陈令举不像他们那样痴心于儿女之情。
下片想象友人乘坐的船只来到银河之中,当他回到人间时,就挟带着天上的天风海雨。接着他评价二人的友谊能够相逢共一醉,那是前世有缘,当天风海雨飘飘散去之后,友人也将随风飘去。
写送别,一般人都会徒增伤感,而词人却是豪气纵横,驰骋想象,遨游天界银河,如陆游所说“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一般写七夕银河,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类的柔情凄景,而词人笔下那天风海雨之势,正显露了他不凡的气魄与胸襟,这种逼人的天风海雨,便是他豪放词风形象性的说明。
恨如新,新恨了,又重新。看天上、多少浮云。江南好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夜来风雨,春归似欲留人。
尊如海,人如玉,诗如锦,笔如神。能几字、尽殷勤。江天日暮,何时重与细论文。绿杨阴里,听阳关、门掩黄昏。
杜叔高,即杜斿,叔高为其字。公元1189年,他从故乡金华到三百里之外的上饶,拜访罢官闲居的辛弃疾,两人一见如故,相处极为欢洽。1200年,杜斿再次拜访辛弃疾,相得甚欢。杜斿两次拜访,辛与之宴游与赠答,存词12首,诗2首。与杜酬应的作品之多,不但在辛集中少有,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实属罕见。此词即为其中之一。
此词前半阕大笔濡染,写二人相会的时令与政治背景。后半阕写送别:“尊如海”以下四句,赞其气豪与善诗。如此好友相别,怎能不产生无穷无尽的感伤?可谓情真意切,“字在纸上皆轩昂”了。从词中不难看出,辛弃疾与杜斿有着共同的爱国热忱与激情。也使人感到,词人知己难觅,而杜斿的诗酒风流,爱国热情,令人不禁拍案激赏。
九衢中,杯逐马,带随车。问谁解、爱惜琼华。何如竹外,静听窣窣蟹行沙。自怜是,海山头,种玉人家。
纷如斗,娇如舞,才整整,又斜斜。要图画,还我渔蓑。冻吟应笑,羔儿无分谩煎茶。起来极目,向弥茫、数尽归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