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野外烟光阔,僧园竹径通。柳丝摇嫩绿,桃雨落轻红。
处处花如旧,年年人不同。自矜双足健,著屐试春风。
猜你喜欢
山脚健枝梧,百里插苍峭。粼粼石可把,曙色坐远钓。
风水真笙竽,历落太古调。衣冠带莽苍,山鬼惊二妙。
云月正忘年,花鸟更索笑。回船翠凌乱,吾道付长啸。
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绿茎(jīng)红艳两相乱。肠断,水风凉。
清晨湖面水波平如镜,荷叶上露珠滚滚,呆呆的看着湖面中的倒影。绿色的枝干,红色的花朵,杂在一处,让人分辨不清。冷风吹、水浸骨,心中苦闷愁断肠。
参考资料:
1、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凝冷:凝聚着清冷。“绿茎”句:绿色的枝干,红色的花朵,杂在一处,月色下分辨不清。这里指荷池晓景。肠断:这里是魂断之意,形容神情入迷。
调名《荷叶杯》,是因为作品写的这段生活发生在莲塘里,故而有意选用了切“荷”的调名(古时词牌其实也就是题目),也许是借这个调名,用以创造出一个波寒浪静的凄迷意境以寄托他惜别之思。这二者都有可能。但不论是实是虚,都表现了一种惜别的凄苦之情,在给人以影响的艺术效果上却是一致的。
词的开头说,清晨,荷叶上还凝聚着清亮的露珠。“凝冷”,这是感情的色彩,则船上的他俩相对之情可知。通过人物对于客观环境的感受,读者就能体会到他此时的心境,也就暗示了人物在这种心境下可能有的行动。既是一种“寒”的冷遇,则无幸福之可言为可知。
“波影”,这是一个视线的角度,它使读者能得以从这一视线回溯到呆呆地看着水面的他。因此,它证实着“凝冷”正是他自己心理的写照。本是不忍相对,所以移目于波。但在水波里见到的竟是“满池塘”的“绿茎红艳两相乱”。“满”在这里非常传神,非常有气魄,正如一幅巨大的画。画面满是绿的荷叶,红的莲花,不仅立于水面,亦且倒映于水中,形成了巨大的夹角。在这一巨大的夹角处,着一小小的呆望的他,还有低泣的她——那凝冷的露珠,怎知又不是写她的清泪的呢?这是多么巨大的压迫人的孤独之感。似乎这幸福的倚红偎绿的暖色,直把她俩挤了出来,或紧紧地钳住。而这也正是此时人物的心理写照。
“绿茎红艳两相乱”中的这个“乱”字用得艳极。乱是迷离相交的状态,特别是它承上“满”字而来,只觉得满世界尽是亲昵地偎在一起的美丽的情侣,只有他俩却要离开。而一想到离别,是以肠断,这是心境,花叶相乱,本属无情,只是一种自然形态,境由心生,这虽是唯心的,然而并不能否定心境之可以影响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这一事实。正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这满世界都是相依相偎之情,不能不产生唯独自己不幸的巨大悲哀。只是他这里外界的实物不是实物,而是自己的感情,如杜甫写的这样,而是人物自己的感受,有如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把自己心境完全揉合到客观世界中去了的情景。
水风凉,当然也是实的,其实也是心境的感受。绿满逼人,水风浸骨,是爱情的,其实也是社会的。使爱情遭受如此折磨的,当然是由于社会的逼迫,正是只有他俩却要离开这一点相似之处,又可以引导人着眼于社会的逼迫。而如果抽去了或者隐去了本来是隐射或借喻的爱情之说,则就只剩下社会的逼迫了。这就是诗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伎。
楚东之国饶为大,程氏之子吾所爱。读书尚友有能事,夙昔一见即倾盖。
平生诛茅崒萧爽,十顷青铜就空旷。朱甍碧瓦俯清流,菱叶荷花映荡漾。
春风一吹百花妍,载酒处处开绣筵。千株竹柏上参天,白日萧梢朱夏寒,客来枕簟曲肱眠。
丈人颇有前贤风,藏书万卷插架同。芝兰玉树阶庭内,道山延阁顾盼中。
薄寒中人木叶下,久客将归秣高马,送君南浦泪盈把。
临岐执手求我歌,老矣奈此登瀛何。呜呼何时履声上君阁,尚能为公赋濠乐。
伏诵阴符志不群,果然挟策动时君。金裘自惜悲秦道,意气于今震赵军。
七国纵横三寸舌,千年事迹一碑文。我来忽有升沉感,立马旗亭落日曛。
漫叟传遗爱,冰泉旧有铭。千秋留胜迹,五岭壮斯亭。
塔影当峰认,钟声隔寺听。澄然清可濯,古意满岩扃。
银袍金带吾家有,黄榜青衫未有人。此去须君立门户,桂林先折一枝春。
中散向人疏懒甚,步兵因酒过差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