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物我元无二,森罗镜象同。明明超主伴,了了彻真空。
一体含多法,交参帝网中。重重无尽意,动静悉圆通。
猜你喜欢
多中即一一中多,浪里全提水是波。
波水灭时多一尽,日轮当午见星河。
浮生知几何,仅熟一釜羹。
那于俯仰间,用此委曲情。
自怜无他肠,偶亦得此生,悬知当去客,中有不亡存。
但恐宿缘重,每为习气昏。
似闻梅子真,近在吴市门。
未能肩拍洪,但欲目击温。
不敢叩门呼,恐作逾垣奔。
且令绍介先,徐以方便论。
不学刘更生,黄金铸尚方。
不学房次律,身事问颍阳。
王烈亦何人,叔夜未可量。
独见神山开,遽餐石髓香。
至道尚听莹,粗才终蹶张。
先生喜而笑,幅巾登我堂。
苦誓指黄壤,要言刻青琅。
蓬莱在何许,弱水空相望。
且当従嵇阮,聊复数山王。
达人友四海,曲士守一疆。
慎勿使形谍,儿童惊夜光。
钱塘江上夜潮过。秋静寒烟白露多。
吴越青山明月里,舟人齐唱异乡歌。
老翁撑船傍芦荻,船头独坐看秋波。不知昨夜风声恶,但见满溪山色多。
谁人著笔成图画,有客吟诗学棹歌。我亦颇识江海趣,几时同子披烟蓑。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pàn)是山南畔海,只堪(kān)图画不堪行。
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金风吹拂片片红蕉叶飒飒有声。
闽中北面是高山南临汹涌大海,便于成图作画而道路崎岖难行。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34-135.
2、尚作恩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70-271.
北畔是山:指闽中地势,北边是连绵的山脉。南畔海:指闽中南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只堪:只能的意思。图画:指画画。不堪行:指行走起来十分困难。
“”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
朝开南篱梅,暮闻北池蛙。
何时科斗生,草根已吐牙。
只畏草叶长,其下可隐蛇。
游子且勿行,科斗成虾蟆。
花棂碧琐浮空去,绝似神仙岛国封。人满千声喧鸭鹜,江深百炬照鱼龙。
舟争皖岸星前渡,枕过铜陵夜半钟。漭瀁风涛心未定,独来临槛感淙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