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紫霞摇日花满川,渔翁不归鸥在船。白云悠然渡水去,平野秋色青连天。
猜你喜欢
刚迎新岁至,俄惊岁复分。
烧灯明万户,爆竹响千门。
愁对梅花咏,强将柏叶吞。
经年心底事,明日付东君。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yǐ)平山望。不似年时鉴(jiàn)湖上,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西风雁(yàn)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cāng)浪。
满城萧萧的秋雨一朵朵豆花瑟瑟清凉,闲倚平山堂上把远山眺望,眼前景象已不像当年鉴湖风光,那时候荷花鲜艳如云锦,香飘云空,采莲姑娘欢歌笑语荡漾在荷塘。看眼前,阵阵西风大雁南飞,清溪上渔歌传唱,恨不得早日荡游沧浪。
参考资料:
1、李伯钦.崇贤书院释译·图解元曲三百首.安徽:黄山书社,2016:120
小桃红:越调曲牌名,多用来抒情写意。句式为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共八句。鉴湖:即镜湖,在今浙江绍兴西南。秋雨豆花凉:指豆花雨,俗以农历八月雨为豆花雨。平山:平山堂,在今江苏扬州西北瘦西湖北蜀冈上。年时:从前。锦云:如锦的彩云,比喻缤纷的荷花。吹:传。恨:遗憾。沧浪:此谓深绿色的湖水。
前二句点明此曲创作时令、地点。豆荚本已藤萎叶枯,委地零落,幸得秋时之雨滋润,故得重绽新花。“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望闲。”两句写景,苍茫寥廓而凄凉,“平山”两字确定写作的地点是扬州,时间是秋末豆子开花的季节,而满天秋雨增加了迷茫的色彩。一个“闲”字,写出了当时之倚态,“望”字点出诗人之身在高处。诗人的心境在一倚一望当中自然流露了出来。读者可以想象得到作者凭依在平山堂的栏杆上那满面愁苦惶惑的表情。
三、四、五句,从写眼前之景转到对已逝岁月的回忆。“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香,采莲人晤荷花荡。”镜头一转,作者的思绪飘回到遥远的当年和遥远的绍兴鉴湖。时空转换到那段快乐的生活情境上。湖面上有花团锦簇、翠叶送爽、红花飘香,仙境一般的画面。几位年轻好友指点江山的情景和当下独自凭倚栏杆面对潇潇秋雨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对比中抒发作者对友人的思念。
后三句作者由回忆昔时友人的欢聚情景回到现实,抒发苦闷心情。“西风雁行,清溪渔唱”是作者所见所闻的实景。远处一行大雁在秋风中艰难飞行,也象征作者到处漂泊的人生状况。“清溪”是作者面对的河流,那里传来渔父的歌声更加重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感。他的无限感慨好像被这西风中的歌声吹进了沧浪水中一般。“吹恨”是典故满用,是要把自己的幽怨愤懑之情随着秋风而完全抛弃,完全吹入到那沧浪的清水中。作者写渔父短歌,表达出一种寄身山水,浪迹江湖,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抒写的也是一种归隐退逸的情怀。这三句诗感物思人、伤怀,寄寓十分深厚。
全篇所表现的内容已经超出了怀远寄友的范围,曲折地表现了元代统治下知识分子普遍的坎坷人生和备受压抑的内心世界,具有深广的内容。小令在艺术上也很有特点,开头和结尾是现境,中间是对往事的回忆,时空有两次大的转换,从现实到过去再回到现实,由眼下的扬州到遥远的绍兴再回到眼前,这种由此及彼,再由彼及此的时空转换扩展了时空和表达情感的丰富性。
曾持金节抚淮壖,磊落英姿正少年。
万里风鸿看振翼,一时毫素冠凌烟。
新祠更慰舟人望,遗像仍从幕客传。
精爽威容俱不泯,今骑箕尾在青天。
金尊银烛醉西堂,舞袖翻风拂雨凉。今夜相思对明月,计程应巳到南昌。
润逼琴丝,腻匀笺粉,困人终日廉纤。似春眠未觉,宿醉相兼。
一种无聊心绪,谁还理、旧素新缣。愁来也,王肌生粟,悄觉寒严。
鳒鳒。何曾比目,向百尺竿头,断送枯鲇。想当初崖蜜,知为谁甜。
挑取罗巾袖口,将往字、细啮重挦。拚狼藉,墨痕清泪,小印红铃。
三十馀年沙魇,一十五处脱空。欲彰从前家丑,何妨刻石流通。
我乡本泽国,近郭惟西丘。群山青更□,太湖限洪流。
咫尺可登览,道路若阻修。年来岂无缘,岁月成再游。
深山多白云,长松交翠虬。灵泉发不竭,一窦穿岩幽。
涵空倚山阁,物色纷入眸。天水永无际,坐觉身世浮。
携尊相与酌,洗我今古愁。回首卧云地,老屋苔雨秋。
兹行真胜集,言归仍少留。座有词林客,功名尚黑头。
倡酬纪所历,宴笑迟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