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白日奈朱颜,流光几暂闲。九春馀此夕,落照已前山。
红豆留谁折,落花去不还。逢迎他日恨,旧上鬓丝间。
猜你喜欢
春色去堂堂,清和损岁芳。夕烟青带远,晴树绿浮光。
秋稻江乡雨,琅玕竹径香。定情裁古怨,迟晚意偏长。
先生初落海南垂,茅屋三间不到伊。
更有高堂悬画像,幸无过客首新诗。
古来贤圣皆如此,身後功名属阿谁。
底事百年谭太守,却教宾主不同时。
白雁南来天水窄,百岁风沙喑南国。王郎席帽大于筛,却与风沙作强敌。
援毫写出玉精神,依旧江乡好颜色。春去春来花不飞,任他骑马吹羌笛。
忽忽明年是五旬,阿孙初诞慰情真。贻谋谩自安吾拙,计口从人笑食贫。
蓍草效灵符吉梦,兰芽茁秀占先春。高堂况复添康健,白发相看四代人。
月上轻罗扇,凉生小画衣。玉腕又重携。曲池风吹定,水萤飞。
将军作镇古汧(qiān)州,水腻(nì)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箭利弓调(tiáo)四镇兵,蕃(fān)人不敢近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
将军镇守着边远的古城汧州,水流清爽山色青葱春光柔柔。
夜气清和满城的歌舞刚散去,过路人不信这里是边镇尽头。
西域四镇的战士调弓试箭,蕃人不敢靠近东边来侵犯。
千里边防线上都平安无事,平安烽火一站站传入京城。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83-584
将军作镇:将军镇守。作:一作“坐”。古汧州:唐属官内道,领汧源、汧阳两县。今为陕西千县。水腻:水流细涓,滑润如油。山春:山上有了春色。节气柔:天气暖和。
丝管:弦乐器与管乐器。泛指乐器。亦借指音乐。行人征行之人,即士卒。边头:边疆;边地。
箭利弓调:使箭利把弓调。四镇:唐时称龟兹、于阗、焉耆、疏勒为西域四镇。蕃人:中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蕃,通“番”。近东行:指相对于四镇东西两边来说的。西边为少数民族,东边为唐帝国。
沿边:靠近边境一带。浑:全,全然。无事:平安无事。平安火:唐代每三十里置一堠,每日初夜举烽火报无事,谓之“平安火”。
这组诗共两首,其中第一首诗首句“将军作镇古汧州”,点明此诗颂扬的对象,下面二句诗即介绍了将军担任镇守之职后,古州出现的繁荣景象。诗人着意渲染了春日的山、水、节气和清夜的丝管,使人感到这里不再有边地的荒凉,不再有边地的战火气息,耳濡目染的都是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水腻山春节气柔”,水腻,自是春水的柔美形态,和夏水的汹涌浩荡有别。用“腻”字形容春水,自然也含了诗人的赞美之意。“山春”二字简洁地描绘出群山万壑山花烂漫的无限春色。节气柔,是说节气柔和,风雨以时。这句的意思是:春光柔媚,山清水秀;而明丽的春光,则正是“节气柔”的结果。这是总写春日白天的边镇风光。入夜以后的边镇,又是一番景象。诗人只用了“满城丝管”四字来描绘它,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丝管之声不是只从高门大户中传出,而是大街小巷满城荡漾。一个“散”字用得极妙,把万家欢乐,没有边警之扰的景象烘托了出来。丝管之声发自“清夜”,又说明边镇在欢乐中清静而有秩序,虽然欢乐,却不扰嚷。因此,地虽是“穷边”,景却是美景。难怪从内地来的客人看到这种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景象,竟然不相信这是边塞之地。这种太平景象的出现,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但是诗人却没有对将军致边地于太平之功直接赞美一词,只是把赞美之情暗含于对美景的赞扬之中,用笔显得非常委婉。结句写行人的感想,仍然避免自己直说誉词。“行人不信”,似乎是作为客观现象来写,其实来来往往的行人也包括诗人自己。那种由衷的赞美之情写得蕴藉有味。
第二首诗描绘的也是一派太平景象,但这太平景象不是平白无故来的,而是将士们长期英勇守边的结果。如果不是“箭利弓调四镇兵”,就难以实现“蕃人不敢近东行”,当然“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也就无从谈起。这就表现出了将士守卫边疆的功劳,表达了作者对守边将士的由衷赞美之情。
枕上还乡枕上回,更更点点把人催。
雨将苔砌滴到晓,风拣荻帘疏处来。
每到凋年每多感,不教睡眼不曾开。
来宵我识华胥路,莫近茶瓯近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