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将母仍为昼锦身,亲从玉殿捧恩纶。旌旗自北风云近,花柳从南雨露匀。
出入两朝中执法,起居八座太夫人。莱衣姓老看还少,粉署名秋别有春。
桃实供从王母旧,履声听识郑公真。那应北斗虚喉舌,共望中台领缙绅。
明主总深乌鸟慰,可能无意画麒麟。
猜你喜欢
恒山何危哉,白云复漫瀰。念彼白云飞,戚戚伤岵屺。
流光不再须,甘瀡为谁旨。累疏叩天阍,洞塞幸伊迩。
不谓许国身,亦慰门闾倚。沉迷起宿痾,春风满步履。
古来孝子心,寒冰跃双鲤。眇绵气感通,或可徵神理。
如兹事幽绝,传闻乏前史。推之民物间,一视而已矣。
愿转此心丹,坐使呻吟止。
苃棠南国最怀恩,何幸联班奉至尊。见说虞巡凭画象,宁论于室应高门。
阳春有曲人难和,云梦涵秋气可吞。圣主得贤频问履,新承天宠露华温。
林泉不为苍生起,陇兆俄惊白马悲。淮海军储飞挽日,茂陵词赋谢归时。
论功合上云台画,纪实应存太史碑。玉树传家知不愧,生刍何处寄遐思。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水浒传》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水浒》民歌写的是夏旱,所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此诗则紧紧抓住春旱特点。“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所以,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白居易就曾描写过求龙神降福的场面:“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黑潭龙》)所谓“赛”,即迎龙娱神的仪式,此诗第二句所写“箫管迎龙”正是这种赛神场面。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这里虽不明说“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已全有了。相对于民歌的明快,此诗表现出含蓄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一种场面,似乎离题,然而与题目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说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前后两种场面,形成一组对照。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潜台词可以说是:世道竟然如此不平啊。这一点作者虽已说明却未说尽,仍给读者以广阔联想的空间。此诗对比手法不像“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样一目了然。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也更耐人寻味。
东道王师至,豪华误将才。秋风空按剑,春色病登台。
雨雪旌旗暗,梯冲郡国开。凄凉三辅地,处处长蒿莱。
画角声中意欲迷,酒阑客思晚凄凄。恍然生我红尘外,满眼沧洲白鹭栖。
波撼盂城,气蒸淮楚,千顷汪汪。虚无空阔,彷佛似潇湘。
阵阵凫鹥散乱,任渔艇、短曲无腔。微茫里、昼眠估客,风送牙樯。
岁岁叹沧桑。波臣怒、如今不受堤防。秋风瓠子,何处稻粳香。
斗大孤城国士,可曾见、湖内珠光。金堤上,鸠形鹄面,泪落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