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萧萧苜蓿广文多,忽作潘家花满柯。久矣上书新礼乐,可能为政倦弦歌。
丹砂不必寻勾漏,桂酒还闻近博罗。自是君身有仙骨,双凫非远问明河。
猜你喜欢
先生昔年曾拜章,拟复古乐施明堂。先生今年坐皋比,要令弟子人解颐。
三台使者知名姓,旌语煌煌考功令。先生既是湖州人,湖人可晓胡安定。
神物何年去复还,共留灵迹此池间。怒吞海气雷奔壑,净漱云根雪满山。
时雨每添新涨阔,晴岚常映碧波閒。仰怀先帝登临日,怅望垂髯不可攀。
龙德宜趋下,寒潭万丈深。莫言云易老,须信石难沉。
势转长空静,光回乱壑阴。何人观气宇,世外许相寻。
海势居然远,相看此共深。世人论交态,惟子许初心。
独日窥行色,疏星散别襟。无言亦不可,愁绝为知音。
碧梧翠竹倚孱颜,故筑层楼与客攀。剑气每留星汉上,山光只在雨帘间。
娟娟晓日开眉黛,蔼蔼春云拥髻鬟。便欲买舟江海去,杖藜应许叩岩关。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xiá)。
翠辇(niǎn)不来金殿闭,宫莺(yīng)衔出上阳花。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692
风丝:微风。
翠辇: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帝。宫莺: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溪亭四面山,横柳半溪湾。蝉响螳螂急,鱼深翡翠闲。
水寒留客醉,月上与僧还。犹恋萧萧竹,西斋未掩关。
暖枕眠溪柳,僧斋昨夜期。茶香秋梦后,松韵晚吟时。
共戏鱼翻藻,争栖鸟坠枝。重阳应一醉,栽菊助东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