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内史方欣省觐时,那堪庆吊忽相随。迢遥汉苑金茎露,零落淮南桂树枝。
看毨凤毛能不惜,并埋犀麈转成悲。祇应长吉文成后,遣捧霓旌召太师。
猜你喜欢
今日我重九,谁谓秋冬交。
黄花与我期,草中实後凋。
香余白露乾,色映青松高。
怅望南阳野,古潭霏庆霄。
伯始真粪土,平生夏畦劳。
饮此亦何益,内热中自焦。
持我万家春,一酬五柳陶。
夕英幸可掇,继此木兰朝。
南国秋常暑,凉风起自今。泄云无白日,度夕亦层阴。
摇落梧楸意,萧条蟋蟀音。穷愁抵衰病,坐作老翁心。
圃菊幽芳。替故人画出,鬓色繁霜。泪丛开处,澹怀自遣,伶俜岁晚,寒影空江。
凤笺远寄平安语,念前度、杯酒重阳。坠梦凉。乱莎剩水,三径全荒。
频年滞迹殊乡。共素秋万里,天宇孤光。暮砧催起,授衣正急,冰弦按彻,刻羽无腔。
后凋乐傍乔松住,短篱下、风雨都忘。雁路长。望云寸折回肠。
淅淅竹下风,活活桥畔水。
萧萧掩柴荆,去去隐君子。
夙夜劳我思,之德洵且美。
瞻彼南山阿,有佳发丛蕊。
夺手折其荣,怀袖香盈只。
愿为灵鹊飞,递声入君耳。
今夕西堂燕,明朝南浦人。
雨滋将别泪,花黯欲离神。
烛下杯停久,门前嘶马频。
所期殊未至,含意独谁申。
通波堤上几鞦韆,花接遥山柳接天。故里松楸沾雨露,神都池苑隔云烟。
耕桑交劝红尘外,罗绮分游画舫边。暂歇甘棠随众望,不禁野岸更闻鹃。
蜀(shǔ)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jīn)。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到蜀地的道路比上青天还难,何况是在夜间,又不断地下起了雨呢!值此时刻。唐玄宗想起了杨贵妃,眼泪就伴着铃声不断地流下来了。
那时军中死去的并非贵妃一人,死了那么多人,君王却丝毫也没有怜惜他们,更没有为他们而难受过。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
蜀道:通往四川的道路。淫:多。沾襟:指唐玄宗十分悲痛,眼泪把衣襟都打湿了。
这是用绝句形式写的读后感兼咏史诗。这类诗最重的是要有创见,富有新意。
不少唐人以杨玉环之死写过诗,白居易的《长恨歌》最为著名,白乐天写这首诗时并不乐天,题目中的“恨”字足可说明一切。李商隐的《马嵬》也很有名,批判的矛头直指李隆基,“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讽刺挖苦的味道相当明显。郑畋《马嵬坡》中“景阳宫井又何人”,以陈后主和张丽华比李隆基和杨玉环,隐含讥刺。还有杜甫的“中自诛褒妲”,刘禹锡的“天子舍妖姬”等,含有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念。李靓的这首绝句立意不但新,而且高,可以说超过了前人。
诗的前两句是对《长恨歌》中所述的事加以概括,抽取其中的一个片断: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难行程中,“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李隆基“夜雨闻铃断肠声”,写成《雨霖铃曲》以寄恨。这就为后面的议论定下了基调——在“渔阳鼙鼓动地来”时,唐军节节败退,安禄山“径截辎重,横攻士卒”,官军则“都尉新降,将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这一切李隆基想过了吗?
后两句议论警策,有春秋笔法。诗人同情的不是“宛转娥眉马前死”,一妃之死,何足道哉,何必为之鸣不平呢?那“尸骸遍野”,“骨暴沙砾”的阵亡将士们,“精魂何依”?那个昏君李隆基却根本没有想到,即使想到,也是一点都不会动心,因为他唯一感到痛心并为之“倍沾襟”的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妃。连六军生死,国家兴亡都不过问,只念念不忘“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亡妃,如此帝王,何许人也,还用诗人多说吗?全诗到此嘎然而止,“含有余不尽之意”在于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