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由衷丑贪,孰之廉兮,餐冰茹糵。乃畴苦汝节,威武不屈,以身殉国。
此戾此贼,彼毅彼力。曰:伊逮之逮之膺矣,巳哉天乎命乎。
䛆予攺之,吾曷惩矣。栗滴沥望,首阳之清泉兮,二人者从之,汨乎终予年。
猜你喜欢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jiàn)新磨。小舟飞棹(zhào)去如梭(suō),齐唱采菱(líng)歌。
平野水云溶漾(yàng),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陈州城内美景多,柳花纷飞的地方,麦子随风摇摆,如金色的波浪一般。风平浪静之后,夜晚的大明湖犹如新磨的镜子一般明亮照人。湖上的小舟双棹齐飞,就好比织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飞快来去。船上的采菱女们一齐唱着采菱歌,歌声悦耳动听。
平原之上,水云相接之处,水天一色,碧波荡漾。小楼之外,风和日丽,天气晴好。济南风光如此大好,但依然难解心中的相思之情。归去,为何就这般难呢?
参考资料:
1、徐培均.苏轼诗词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5月:120
2、任乐乐.带着孩子,跟着宋词去旅行.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4年5月1日:170
鉴新磨:像新磨的铜镜。采菱歌:乐府曲名,梁武帝《江南弄》七曲之五《采菱曲》,此指陈州女子所唱。
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暮云:杜甫《春日怀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后以“暮云春树”比喻对友人的思念,这里指暮云遮住望眼,看不见济南。归去:指苏辙任满,将召还。
上片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苏轼与苏辙同游陈州(今河南淮阳)柳湖的情景。当时,苏辙在陈州任学官,苏轼由汴京赴杭州通判任,途经陈州,二人相晤甚欢。词中以柳湖为中心描写景物,展开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柳湖以“柳”取胜,开头“柳花飞处”四字便是着力的一笔。对于湖面,苏轼着重写出它的明净,用刚刚打磨过的镜子(“鉴新磨”)来形容。苏轼笔下的景物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如“花飞”、“麦摇波”、“飞棹”等都富有动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自在、轻盈的美的境界,烘托出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
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开头两句用对仗描写眼前景物,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水天连成一片,波光粼粼,小楼上风和日丽。一切平静,安适,隐含着传告平安的意思。然而一想到远在济南的弟弟苏辙,苏轼心中便波澜突起。最后两句情、景兼到,抒写离愁曲折有致,而又深切动人。“暮云多”,既是楼头远眺所及的实景,因而成了苏轼远望济南的障碍物。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参见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再祭亡兄端明文》),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时间差”,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可见离愁的深重。
全词,表达了苏轼对苏辙的思念之情。上片、下片之间的虚实变化用了“暗转”的写法。上片是由苏轼的回忆所构成的虚境,下片头两句则转换成眼前的实境,而其间未用任何字面加以提示,前后的联络与变化形成了一种“暗转”。这是写作艺术浓缩的结果。
云影收晴雨外明。碧溪春滟滟,落花平。莺声催我过桥行。人何在,诗酒淡心情。闲里兴还生。锦鳞题尺素,有谁能。草边芳径柳边城。归来也,清梦绕山屏。
山形郁长虬,掉尾趋平川。回峰耸赑屃,广殿凌云巅。
登临望八极,天盖垂空元。鸿濛一气乱,鬼物半涂颠。
天风河汉响,户牖斗柄悬。黄图昔散漫,赤伏竟沮迁。
凄凉霸气歇,徙倚平台骞。山川宛如昔,独为骚人妍。
江声战九地,幽愤为谁湔。晴雷殷列缺,电火搜蜿蜒。
矞皇故代物,猛炽随飞烟。僧繇六花佛,生面行差肩。
铢衣类帝网,肉髻浮青莲。巍峨开元帝,玉座犹高悬。
奋迅陆子画,青■戏芝田。萧梁遗巨镬,仿佛像奸镌。
赞皇艺两柏,郁屈蛟龙缠。空焚荡灰劫,涕视悲人天。
铿铿斧斤初,千柱欻修椽。苍头封草树,佳气封云泉。
孤标危塔涌,迥佛层阴坚。溟翻塔影倒,天转磨蚁旋。
咨嗟一弹指,悲悟三生缘。有生甚脆弱,膏火消烦煎。
喟彼昔夸夺,修罗搆戈鋋。吾将声洪钟,须弥叫金仙。
夜气当楼白,高天易得秋。星争渔火出,风挟海云流。
军府方多事,烟波有古愁。应怜一樽酒,抚髀欲何求。
湖山澹荡碧嵯峨,先世游踪此最多。天上星辰难借问,海边轩骑枉相过。
不因论旧思鸳鹭,安拟缄书出薜萝。近想螭头封事少,柏台风细听鸣珂。
乍雨还晴,正轻暖轻寒帘幕。时怅望、故人烟水,鹭翻鸥落。老去可堪离恨结,新来转觉吟情薄。况等闲、客里送年华,成挥霍。
天一顾,西南角。人万里,风埃阔。笑长卿归蜀,锦衣徒著。不是等闲螳臂怒,也休刚道鸡声恶。但千年、往事误平凉,今番莫。
二室多好峰,三川多好云。
看之不知倦,和气潜生神。
一虑若动荡,万事从纷纭。
人言无事贵,身为无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