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林醉归图为李大济题
杏花红映宫壶酒,蓝袍尽是同年友。不辞一醉向东风,感荷恩荣世稀有。
归路烟尘飞夕阳,须臾海月生明光。马上倩扶玉山倒,此身遭遇当虞唐。
君今作宰声藉藉,展取新图寻旧迹。为忆联镳紫陌春,笑把霜毫挥醉墨。
猜你喜欢
穷居寡(guǎ)人用,时忘四运周。
门庭多落叶,慨(kǎi)然知已秋。
新葵(kuí)郁(yù)北牖(yǒu),嘉穟(suì)养南畴(chóu)。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fǒu)?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偏僻的居处少有人事应酬之类的琐事,有时竟忘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变化。
巷子里、庭院里到处都是树木的落叶,看到落叶不禁发出感叹,才知道原来已是金秋了。
北墙下新生的冬葵生长得郁郁葱葱,田地里将要收割的稻子也金黄饱满。
如今我要及时享受快乐,因为不知道明年此时我是否还活在世上。
吩咐妻子快带上孩子们,乘这美好的时光我们一道去登高远游。
参考资料:
1、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03:第100页
2、傅东华选注;王莞菁校订.陶渊明诗: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4.09:第37页3、(晋)陶渊明著.陶渊明集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12:第56页
穷居:偏僻之住处。人用:人事应酬。四运:四时运行。周:周而复始,循环。
门庭:闾里内的院落。门原作“榈”,底本校曰“一作门”,今从之。
葵:冬葵,一种蔬菜。郁:繁盛貌。牖:原作“墉”,城墙也,高墙也,于义稍逊。底本校日“一作牖”,今从之。和陶本亦作“牖”。穟:同“穗”,稻子结的果实。畴:田地。
不:同“否”。
室:妻室。童弱:子侄等。登远游:实现远游。
《酬刘柴桑》前两句“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说没有什么人与他来往,所以他有时竟然忘了四季的节序变化。然事实并非如此,诗人正是在知与不知中感受生命的意趣。之后吟道:“空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新葵郁北墉,嘉穗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此八句所写与前两句恰好相对,时忘四运与叶落知秋,多落叶与葵穗繁茂,甘心穷居与择日远游,此数者意象矛盾,却展现了时间的永恒性与生命的暂时性。由忘时乃知穷居孤寂落寞;而枝头飘然而至的落叶,乃知秋天的到来,生命的秋天亦在浑然不觉中悄悄来临;墙角的新葵、南畴的嘉穗,虽暂时茂盛繁荣却犹似生命的晚钟难得长久,从而暗示生命的荣盛行将不再。因此诗人在穷居忘时之际又察其生命飞逝,择良日作此远游折射出生命的亮色。“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一句没有对来岁未知的恐怖,但有尽享今朝的胸襟。诗人情绪的宛转之变与物的荣悴之态,不能忘世的感慨之忧与对生命的达观之乐,交织成多层次的意义。
诗中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在淳朴祥和之中,诗篇流露着田园生活的乐趣。这首小诗共十句,虽然比较简短,然而它内容醇厚。在写法上也比较独特,撇开与对方问答一类的应酬话,只写自己的感受、抱负与游兴,显得十分洒脱别样。在遣词造句上,粗线条的勾勒,并着墨点染,使全诗呈现出古朴淡雅的风格,又洋溢着轻快明朗的感情。
不自识疏鄙(bǐ),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chán)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chán)观,依止古先生?
不知道自己生性疏懒粗鄙,一年到头住在繁华的都城。
门前从来没有车马的痕迹,院子里尽是一片蝉的叫声。
身上有病痛吟诗虽觉辛苦,不再做官梦境已变得幽清。
什么时候去学学禅机参悟,皈依佛家好古修道的先生。
参考资料:
1、王洪.中国古代诗歌精译.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456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82-583
疏鄙:粗野,俗陋。这里指诗人自己疏懒的性格。
过门:登门;上门。
休官:辞去官职。
禅观:即禅理、禅道,学佛参禅。禅,梵语“禅那”的省略,意“静思自虐”,“思维修”,为心注一境、正深思虑的意思。观,即观照。古先生:道家对佛的称呼。
姚合极称赏王维的诗,特别追求王诗中的一种“静趣”,此诗就反映了这个倾向。
首两句:“”姚合自称“野性多疏惰”(《闲居遣怀》其八)。一个性格疏懒,习于野性的人,认为不适宜为官临民,这在旁观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这点,终年住在城里,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求静不得,求闲不能,皆由于自己的“不自识”。本不乐于城市,今终年住在城里,总得自己寻个譬解。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因此认为在城市亦算是隐居。“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武功县诗》)自己作这样一番解释,是明心迹,也见心安理得了。这儿写身处县城,却透露了心地的静趣。
景况也确是这样:“”这第二联写的正是适应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从首二句一气贯注而来。没有马迹过门,就是表明来访者稀少,为官很清闲。蝉声聒噪,充满庭院,是因无人惊扰,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从声音中暗透一个“静”字。上句写出清闲,下句写出清静。正是于有声处见无声,反感静意笼罩。
在这清闲、清静的城中一隅,诗人是“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这第三联从“病”写性情。病,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病而不废吟咏,更显得闲情雅致。现今“休官”,连小小的职务也不担任之后,真是梦境也感到很清闲,很清静了。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唐人由于受佛家思想影响,有所谓更高一层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于“禅”,所以第四联作者自问:“”何时能摒除一切萦心的俗务,求古先生(指佛)学这种禅观呢?观,即观照。妄念既除、则心自朗然无所不照。这样的境界,就是禅观(即禅理、禅道),是清闲、清静的更高一境。借禅理说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鄙视厌恶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所追求的艺术上静趣的境界。
姚合是写五律的能手。他刻意苦吟,层层写来,一气贯注;诗句平淡文雅,朴直中寓工巧,而又畅晓自然,所以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