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园陵今作寺,秋草向沙陀。事叹千年往,人怜两度过。
山川明霁雪,钟磬带烟萝。于此别知己,尊前意更多。
猜你喜欢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bó)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jì)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东南一作:西南)
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26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9
遥:远远地。闻:听见。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泊:停船靠岸。径:小路。度:度过,越过。
霁:雨止。东南:一作“西南”。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赵州画水天下闻,波涛汹汹如崩云。起伏有势壁欲动,世上摹本徒纷纷。
反覆斜正看逾活,胸中万顷倾溟渤。艨艟挂席不敢前,蛟龙夜半争出没。
想当苍茫落笔时,星精旸睒来相窥。奋臂一扫风雨疾,至今元气犹淋漓。
殿宇屡易壁不易,屹然怒浪如山立。微损谁能补化工,常完呵护知神力。
柏林古寺振宗风,金碧巍峨矗半空。画旨通禅方入圣,照耀千古无终穷。
僧繇之龙久飞去,虎头金粟今何处。风尘鞅掌得奇观,如过瞿唐惊滟灏。
沙陀怀古趋僧舍,驻马柏林还看画。素绡拂拭生辉光,神威凛凛须眉张。
红袍玉带结束好,唐季英雄一目眇。当时角立有朱三,百战干戈人易老。
国仇未复留遗恨,破碎山河安足问?庄明带剑左右立,锦囊盛矢受遗训。
谁欤写照妙入神,李家父子俱天人。鹰扬虎视空一世,经营惨淡传其真。
千载留贻归净域,世无别本须珍惜。卷图四壁起英风,想象沙场万人敌。
千寻万仞峰,灵宝号何从。盛立同吾道,贪程阻圣踪。岭奇应有药,壁峭尽无松。那得休于是,蹉跎亦卧龙。
一昨长安酒,如鲸吸百川。权门争迮指,尔辈肯摩肩。
世事如谈虎,行藏等意钱。山中漏茅屋,小住足经年。
朔客苍头一尺髭,酒酣气热卷芦吹。花娘不展徘徊拜,虚负王孙五字诗。
一室凿崔嵬,危梯叠藓苔。永无尘事到,时有至人来。
涧谷冬深静,烟岚日午开。修身知得地,京寺未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