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结绶为兄弟,通家及子孙。高才先见夺,天道竟难言。
玉树光埋没,江潮气吐吞。伤心甬东水,犹有未招魂。
猜你喜欢
同年程柱史,抱道迈时贤。路绝青冥上,身摧白发前。
声名天地老,魂梦死生悬。宿草芊芊远,空歌薤露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mì)封侯。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本站。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悔教:后悔让。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山矾水仙兄弟数,姚魏称君真僣取。三国人物谁可许,大儿仅得孔文举。
我家绕屋碧玉椽,下有独树争婵娟。平安无使信莫传,疏枝冷蕊空凄然。
修竹深林绕径迷,马迟路滑怯春泥。行人憔悴无宁处,却恐寒山日向西。
寒食东风已满城,小枝纤弱拂啼莺。东君不惜离人苦,又向前年折处生。
春光无主。被底悄寒生夜雨。燕子飞来。不道梅花尚未开。
春江已半。恁把岁华都送断。倩语东皇。此后风尘渐可伤。
葛蔓青长谷鸟迁,女工兴记忆归安。
不将贵盛骄门族,容使亲心得尽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