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旧国开今代,新亭异昔游。江山衔日转,宫阙抱云浮。
胜赏群公得,高情百世留。蹇余丘壑陋,觞咏托名流。
猜你喜欢
岩谷素华积,禅房朝倚阑。为怜珠树丽,宛坐雪山寒。
白以空为色,冰因冻作乾。太阳休见恐,生灭本同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lín)行密密缝(féng),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huī)。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26.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01-302.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愚闻象山翁,雄辩欲明道。君尝升其堂,叩击务深造。
晚开山水窟,谓此可忘老。从容能几何,翁已终寿考。
遗文力披寻,古制资探讨。想君念师门,没世耿怀抱。
近从武夷伯,旧话益可考。岂惟翁所亲,盖自世之宝。
归来过玉溪,惜别为倾倒。乐地无古今,春风动花草。
惠然乘兴访幽栖,细雨冥冥湿杖藜。
七尺身强於鹤瘦,一生心不向人低。
日寻灵药行寒麓,时有新诗付小奚。
欲解貂金同一醉,酒垆闻只在前溪。
乐天古律三千首,下笔当年不自休。
平水儿童犹诵习,鸡林贾客亦争求。
江南好,博古旧家风。宣庙乳炉三代上,元人手卷四家中,厂盒斗鸡钟。
押燕移离毕,看房贺跋支。
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