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玉舄飖飖去不归,岩前明月自依微。风吹洞口钟声远,露湿峰头鹤影低。
正向虚中想是白,翻因圆处觉生亏。苍茫莫问仙凡事,一醉江头赋采薇。
猜你喜欢
夜启仙扃秋入户,带将银兔穿廊庑。山明忽讶涧云生,川白犹疑芦花吐。
光透竹枝凤如栖,媚生松径鹤来舞。几时载酒一登临,荡涤空中愁万古。
万里婵娟驾碧鸾,清晖一道别天看。偏惊真火流丹灶,更讶毫光放石坛。
岛外祥云成鹤梦,岩头玉露滴蝉寒。闲来欲借仙槎便,共上银河泛玉澜。
为访幽奇物外踪,冰轮常照月玲珑。高崖深谷琼瑶窟,桂实金丹蟾兔功。
山里清光山里景,月中胜概月中宫。仙娥寂寂广寒卧,洞口无云月色浓。
岩岩维石郭东偏,一窍玲珑月得先。可向个中观太极,更从何处见心圆。
蟾团白玉宁生魄,影落青娥亦小天。此景仙人原自有,迩来香火奉金仙。
春花秋月何时了(liǎo)?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qì)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通:阑)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参考资料:
1、刘石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1483
2、程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568
了:了结,完结。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去郭不三里,将家逾十年。
转添身散诞,况乃足蹁跹。
九叠春宜老,群芳晚更妍。
得闲无一事,倚杖看鞦韆。
先生道价彻云空,凛凛撑天玉一峰。
我亦何知求至理,颇如纤筵扣洪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