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忆昨名山窥阴绝,霞情雾思邈仙群。金房暗想丹床火,玉笈虚霾石阁云。
缑曲鸾骖违夙许,辽西鹤使断今闻。岩扉岳户何曾闭,咫尺烟霄路莫分。
猜你喜欢
久狎山中猿鹤伴,翻猜池上凤鸾群。蓬莱晚照流仙气,碣石秋阴动朔云。
白璧招贤成往叹,黄金好士只空闻。岁残兰芷能无变,霜露留夷恐不分。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yāo)织女弄金梭(suō)。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在未曾相会的时候,牵牛星的心意,不知怎样,据我替他设想,须要邀请织女星来,弄那织棉的金梭子。
年年的赐给人问的许多巧,却不知道人间的巧事到底有多少。
参考资料:
1、汤霖.全金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102-103
2、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62
3、贾三强.千家诗新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125-126
牵牛:星名,在银河之西,俗称牛郎,一名河鼓,又名黄姑。大概以李牛三星像牛头角、感之形,名之牵牛。若何:怎么样。织女,在银河东,织女四星像梭形,名之织女。织女传说为天帝之女,又叫她天孙,会纺织,韩愈待“天孙为织云锦裳”。金梭:梭子的美称。
“年年”句:因织女会纺织,古代女子便于七夕焚香陈瓜果,祝贺她夫妇聚合,又向她乞求智慧,民间有穿七孔针之戏。乞与,赐给。不道:没有科到。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的这种主理的诗,对那些喜好唐诗的人来说,常有味同嚼蜡之感。但诗如能用简捷的句子,深刻地表达一种哲理,也不能不说有其特殊的妙趣。杨朴的这首《七夕》,就是具有这种妙趣的哲理诗。
诗的作者从牛郎、织女七夕踏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发端,别出新裁,表达了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前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这两句来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为很多人把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作为美妙的故事来接受,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从未提出过质疑。以为神胜过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间的一切都要聪明许多。但诗人却对此表示怀疑。前两句的这种怀疑只涉及到神话故事本身,但这已足以造成悬念。这两句为诗的末联所发的奇论,做了有力的铺垫。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这两句是说: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是很多了,多得有点可怕。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诗人赋予末一行诗中的“巧”的含义已经不同于第三行诗中“巧”的含义。恰是这种新的含义,不无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宽了诗思的领域,这就便诗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处开掘,一使诗具有了横空出世、奇崛诡辩之美。当人间充分运用他的机巧来进行勾心斗角的时候,要邀织女来已无意义。从四句诗的整体和诗情的深入来看,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表现得很是恰当、巧妙、深刻。
杨朴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种思想和见识是很深刻的,加之诗语简练、晓白、朴实,就使诗思凝重、洗练,富有趣味。
出山似与高人别,回首时时一怅然。
它日再来缘要熟,遍题名姓绿岩边。
剪青抽管,织絮添毫,几枝风力犹劲。小润分携,写不尽、江湖秋影。
麟角嗤工,鼠须惭雅,别成新颍。认湘筠削处,五色丝缠,花笺浣临池称。
分明似水轻寒,又梢梢笔意,纸上堪听。郭索前尘,争换了、春蚕声迸。
不宜画、妆楼远黛,只合篷窗弄低暝。后夜吟镫,为君清讽,想烟荒波冷。
江上杨柳又青青,双橹复作鹅鹳鸣。中流击楫渡江去,夜半啼鸡非恶声。
余陵固丽地,幽蓟亦名城。皇天作南邦,北斗开瑶京。
万国梯航入,宫殿造泰清。大哉帝王居,海岳自环萦。
禹功肇胼胝,汤也勤四征。煌煌肯构训,圣人垂其情。
元冥飞霰岁将终,去住无端任转蓬。未易相逢轻作别,预思后会傥能同。
惊飙眯目边沙白,衰草黏天猎火红。长路关山如见忆,诗篇莫惜寄邮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