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羊道士无姓名,绕檐种竹门常扃。苍龙来问大还诀,白鹤下听蕊珠经。
六铢衣上绣星斗,三尺剑底驱雷霆。相逢似识五云吏,一笑向余双眼青。
猜你喜欢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yǐ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入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参考资料:
1、胡德才.大学语文.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3页.
2、杨桂华.古诗文全解.长春市: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35-38页.
但:只。
返景: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复:又。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无家不住曲溪边,祗种高山不种田。绝壁入天天入水,乱篙鸣石石鸣船。
百滩春浪雪头过,两岸林花镜底眠。归路商量更舟楫,庐山彭蠡好风烟。
花染烟香,柳摇风翠。春工写出清明意。翠湾还趁画船开,粉墙到处骄骢系。歌唤红裙,酒招青旆。吟情又许春风醉。何妨日日烂芳游,今宵先向西城睡。
朝拂扶桑影,暮寻明日枝。
群飞心共远,三匝意犹迟。
相向无声里,应思落笔时。
寸程千里阔,惟可与君知。
忆昔初抱孙,双鬓飒已秋。眼看与我长,岁月如许遒。
我以薄宦西,汝为守舍留。梦辄来后前,岁律欻再周。
想今与乃父,长我更半头。天姿粹而温,整整静不浮。
六经如取携,八面自优游。落笔动万言,颇能如翁不。
如翁何足道,抗志须前修。良匠有妙斲,惰农无厚收。
彼哉碌碌者,不源而计流。吾言不虚往,过是夫何求。
清簟疏帘奕未停,楚江云雨正冥冥。莫教夜半成虚约,辜负灯花落小亭。
城南旧是陪游地,一片苍凉野哭中。宿草墓门黄叶雨,乱鸦祠宇白杨风。
余生削迹谁知己,往事伤心我负公。肯信九原还有路,人间何处不途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