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守分莫强图。遣日闲居。乐天知命忍萧疏。万事休论成与败,兀兀前途。
失去本来虚。得也何如。百年反覆乃须臾。不似中心存道念,贤圣相扶。
猜你喜欢
行道要心坚。密护丹田。调和真息永绵绵。十二时中常若见。
休要尘牵。诀要避喧哗,静处安然。须通语、默默言传。
神秀丹成行满。得去朝元。
郊居去市远,猪羊稀入馔。
既畜鸡鹜群,复利鱼蟹贱。
暴殄非所安,击鲜况亲见。
那得屠杀业,为客美殽膳?余年尚有几,过日如露电。
岂无园中蔬,敬奉君子宴。
海天寒馆霜作威,指冠短发不受吹。老生未肯自称老,知我已非少年时。
君少于予才二岁,四十封拜亦已迟。况俱失路乡里中,子犹豪健吾已衰。
丈夫不能与世选,喙长三尺何处开。蹙缩眼眶髡须眉,我学蝇声控舌语,世人听之曰太奇。
我欲作贼,贼不可为。我欲登仙,肉重难飞。我将为今世之文士,今世之文,观者举肥,作者救饥,琐尾而不可垂。
茫茫千八百年间,龙门大笔继者谁。英雄腌杀醋瓮底,神龙失水乃令醯鸡欺。
白登铁城困龙隼,不藉巾帼难解围。我今骑王半山之拄杖,借朱夫子之门搥,望门敲砖拙言辞。
吁嗟乎,目长的短,矢柱正移。乞巧柳子,送穷退之。
送之不去乞不来,七尺一半土中埋。谈深不觉歌莫哀,尊中酒空泪满杯。
明朝观海共登台,百尺天门眼好开。酒坐莫有少年客,白头先生狂不得。
霜前淡淡景初成,一抹风光菊满庭。清劲直符松柏操,娉婷羞比女郎情。
摘簪破帽人同瘦,吟傍疏篱句易馨。就里甘芳能济老,错从陶令得閒名。
南湖秋月白,王宰夜相邀。锦帐郎官醉,罗衣舞女娇。
笛声喧沔鄂,歌曲上云霄。别后空愁我,相思一水遥。
龙槛(jiàn)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临水的亭轩幽深一片水中宫殿明清,宫门紧闭着四周一片空寂悄无人声。
吴王刚刚罢宴整个宫中都酩酊大醉,黄昏时只有落花随着流水漂出宫城。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43
龙槛:指宫中临水有栏杆的亭轩类建筑。禁门:宫禁的大门。
题称“吴宫”,但诗中所咏情事并不一定与历史上的吴王夫差及吴宫生活有直接关系,诗人不过是借咏史的名义来反映现实。
一般写宫廷荒淫生活的诗,不论时间背景是在白天或在夜间,也不论用铺陈之笔还是用简约之笔,总不能不对荒淫之状作不同程度的正面描写。这首诗却自始至终,没有一笔正面描绘吴宫华靡生活,纯从侧面着笔。
前两句写黄昏时分覆盖着整个吴宫的一片死寂。龙槛,指宫中临水有栏杆的亭轩类建筑;水殿,是建在水边或水中的宫殿。龙槛和水殿,都是平日宫中最热闹喧哗的游赏宴乐之处,此时现在却悄然不见人迹,只见在暮色沉沉中隐现着的建筑物的轮廓与暗影。“清”字画出在平静中纹丝不动的水面映照着水殿的情景,暗示了水殿的空寂清冷。如果说第一句主要是从视觉感受方面写出了吴宫的空寂,那么第二句则着重从听觉感受方面写出了它的冷静。平日黄昏时分,正是宫中华灯初上,歌管相逐,舞姿蹁跹的时刻,此刻却宫门深闭,悄无人声,简直像一座无人居住的空殿。这是死一般的沉寂引发读者去探究底蕴,寻求答案。
第三句方点醒以上的描写,使读者恍然领悟吴宫日暮时死寂原来是“宴罢满宫醉”的结果。而一经点醒,前两句所描绘的沉寂情景就反过来引发读者去充分想象在这之前满宫的喧闹歌吹、狂欢极乐和如醉如痴的场景。而且前两句越是把死一般的沉寂描绘得很突出,读者对疯狂享乐场景的想象便越不受限制。“满醉”三个字用笔很重。它不单是要交待宴罢满宫酒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借此透出一种疯狂的颓废的享乐欲望,一种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正是从这里,诗人写出了一个含意深长的结尾。
“日暮水漂花出城”。这是一个似乎很平常的细节:日暮时的吴宫,悄无人迹,只有御沟流水,在朦胧中缓缓流淌,漂送着瓣瓣残花流出宫城。这样一个细节,如果孤立起来看,可能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把它放在“吴王宴罢满宫醉”这样一个背景上来描写,便显得很富含蕴而耐人咀嚼了。对于一座华美的宫城,人们通常情况下总是首先注意到它的巍峨雄伟的建筑、金碧辉煌的色彩;即使在日暮时分,首先注意到的也是灯火辉煌、丝管竞逐的景象。只有当吴宫中一片死寂,暮色又笼罩着整个黑沉沉的宫城时,才会注意到脚下悄然流淌的御沟和漂在水面上的落花。如果说,一、二两句写吴宫黄昏的死寂还显得比较一般,着重于外在的描写,那么这一句就是传神之笔,写出了吴宫日暮静寂的神韵和意境。而这种意境,又进一步反衬了“满宫醉”前的喧闹和疯狂。顺着这层意蕴再往深处体味,还会隐隐约约地感到,这“日暮水漂花出城”的景象中还包含着某种比兴象征的意味。在醉生梦死的疯狂享乐之后出现的日暮黄昏的沉寂,使人仿佛感到覆亡的不祥暗影已经悄然无声地笼罩了整个吴宫,而流水漂送残花的情景则更使人感到吴宫繁华的行将消逝,感受到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怆。姚培谦说:“花开花落,便是兴亡景象。”(《李义山诗笺注》)他是领悟到了作者寄寓在艺术形象中的微意。
清刘熙载说:“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诗概》)这首诗正是“正面不写”、“睹影知竿”的典型例证。
始恐佛氏讲,天花何徘徊。终疑宓妃至,仙肌何奇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