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羽驾蹁跹驭紫烟,霓裳仙乐奏钧天。蕊珠宫里陪春宴,麟凤洲前月正圆。
猜你喜欢
少年负奇气,仗剑行九州。日月委菁鬓,风霜粘紫裘。
湛湛清泠渊,日暮思回舟。几宿山水窟,梦寐钧天游。
路逢庞眉翁,云是古许由。相携眺荒冢,迷骨高于丘。
箕山乃蓬岛,颍水即弱流。凡胎杳难升,路绝三千秋。
吾名在玉简,尘世那能留。寄语玄真子,迅速驰素虬。
一緉芒鞋四海忙,何如回首觅灵光。为言鹿苑无生诀,即是龙宫不死方。
江叟冥寂士,邈非刍豢流。悠然扬舲去,路穷仍曲讴。
野笛三美罢,变徵荆卿愁。我怀乃昭旷,兴寄真沧洲。
只应清夜鹤,时过缑山头。
又名: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piáo)。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jiǒng),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qiáo)。
晚风中的红叶萧萧落下,长亭里痛饮下别酒一瓢。
天上残云飞回太华山上,稀疏的细雨越过中条岭。
苍莽的树色随城关远去,黄河呼啸流进遥远海洋。
明日里就要抵达都城中,我仍在做那渔人樵夫梦。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9-380
红叶晚萧萧:一作“南北断蓬飘”。长亭: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过:一作“落”。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山:一作“关”。迥:远。海:一作“塞”。
帝乡:京都,指长安。梦:向往。末两句一作“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一瞑移藩日,邦人昔被恩。
步兵碑尚在,功业敢经纶。
衣袂飘飘羽扇轻,草庐潇洒兴怀清。孤桐调逐秋云杳,老桂香陪夜月明。
附凤攀龙虽寡术,呼鸥唤鹭足寻盟。兰台一任无声誉,竹帛从教缺姓名。
白石清泉皆属我,黄花翠竹正关情。日高丈六犹慵起,石枕松风梦未醒。
扁舟直与石相摩,得到平流幸已多。夜泊寒潭风不定,更忧雷雨作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