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山山顶三十六芙蓉,芙蓉削出波溶溶。但见白波渺瀰岩窦起,不闻窾坎镗鞳鸣洪钟。
匹练轻舒散复聚,瞬息回头失林坞。渐涌悬崖百丈涛,苍茫一气涵天宇。
就中尤爱天都高,忽惊蜃气迷㟹嶆。卷舒叆叇本无迹,嘘吸直欲浮鲸鳌。
轩辕容成不可遇,种松老讶龙鳞露。愿跨长空博望槎,高歌南浦云流句。
猜你喜欢
黄岳凌空数千仞,千岩万壑含精蕴。有时喷薄结成云,弥山遍谷皆缤纷。
平铺峰顶滔天白,五更变幻长空色。望中汹涌如惊涛,天风震撼大海潮。
有峰高出惊涛上,宛然舟楫随波漾。山巅古木气萧疏,何似桅樯列画图。
风渐起兮波渐涌,一望无涯心震恐。山尖小露如垒石,高处如何同泽国。
斯为大地一奇观,狮子峰头最耐看。云蒸山顶成沧海,云消山色依然在。
须臾旸谷辉乍腾,片时沧海忽消沈。乱云漠漠归岩壑,山顶波涛不复作。
峰峰依旧插晴空,千年绝壁留仙踪。
琴声甫离指,酒香犹在舌。客兴如闲云,去去此为别。
夜烟渺何许,冲融傍林樾。秋气湖上来,新寒摇水月。
玉露零衣襟,澄波照须发。清悟旋已启,幽赏方未绝。
欲访神仙子,云汉耿明灭。安得化银桥,相从上瑶阙。
楚客对吴山,归心常自苦。
守土切须防,半夜俱飞去。
寒鱼不乐水,遇汕辄来依。
溪边蓑笠翁,智深鱼莫知。
网罟既不设,钓竿亦罢携。
萧然徒手来,一一收无遗。
幽人买鱼食,心亦怜鱼痴。
早知烹割苦,宁如在流澌。
世人岂异此,外物常见羁。
好在李斯犬,当观庄子牺。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ní)。
塞迥(jiǒng)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马汗落地踏成稀泥,清晨驰过几万马蹄。
雪中来到大地边缘,靠近火山宿昔天际。
边塞遥遥心常畏怯,故乡万里归梦迷迷。
谁知今夜故乡明月,随我来到铁关以西。
参考资料:
1、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167-168
2、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91-193
地角:地之角,地的尽头,形容已走至西边极远处。火处:火山。一说为灯火通明处。天倪:自然的分际。
迥:远。
那知:哪知。
岑参首次出塞,写过许多报绘边塞生活,抒发怀乡之情的优秀作品。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写千里行军途中对故园的怀恋。
诗的首联写清晨行军图景。初赴边塞,千里行军,可记载的很多,诗人舍掉其他事物,仅从战马汗水落地,又踏成泥水这一细节写起,从而突出行军的急促和艰苦,描写是极真切的,没有切身的感受是写不出的。之后,诗人才又补写一笔;“朝驰几万蹄”,不仅点出时间:清晨,事件:行军,而且以“几万蹄”交代出形驰之远,与“朝驰”相映衬进一步突出行军之急切,同时把首句细节描写与长途行军这一巨大场景联系在一起。这两句仅从马蹄着笔写马,而赴边将士行军的急切和艰苦却已经表现很好了,似特写镜头,渲染急促格调,带起全篇。
诗的次两句回顾行军途中经历。“地角”、“天倪”都极言边塞之远,而“雪中”、“火处”则形成鲜明对照,写出边远行军途中气候变化的悬殊,从而用概括的笔墨为上文行军提供了一个特征十分突出的广阔背景。一“行”,一“宿”,概括了行军途中单调而又艰苦的生活,联系“朝驰几万蹄”一句,可知“宿”是多么的短暂,而“行”又是怎样的长久。如果说首句写的是次句的一个细节,那么首联所写的就不过是次联所泻的长途行军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剪影了。至此鞍马风尘,餐风宿露的长途行军图景已写得十分突出。
在前四句描写千里行军的基础上,后四句转写远赴边塞的乡思。“塞迥”和“乡遥”承上文“地角”和“天倪”而来,是触动诗人情思的客观因索,“心”和“梦”都写诗人情怀,转得极为自然。而一“怯”、一“迷”又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初出边塞的诗人对环境的陌生和畏惧,对故乡的梦绕魂牵而又难以归去。诗的最后两句写宿铁关西馆时的怀乡之馆:“哪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照应题目点出月夜和铁关。诗人宿于边塞,唯以望月寄托怀乡之情,而又不写自己望月,却反写明月有情伴随自己,从而使自己更添乡思,望的是“故园月”,想的是故乡情,把思乡之情写得很含蓄,很深切。
这首诗写塞上行军,从“胡朝至夜,层层归结到“宿”字上,既有细节描绘,又有场景概括。写乡思,既有直接点示,又以景物烘托,写得十分生动,也十分含蔷。全诗八句,前六句描绘出笼时情景与心情,最后才以景物暗示出“宿”字,结构较别致。
剡溪清浅石棱棱,夜半星稀月欲升。独恨此间无可访,不须野雪兴方乘。
众人皆弃我,我始有一身。百年握重宝,何事殉他人。
伊尹乐兼善,引世以自任。阿衡虽达志,五就亦艰辛。
列禦忧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