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镵天悬万仞,燕晋此中分。马放清时地,人耕古戍云。
青松何郁郁,翠壁故纷纷。日暮哀笳发,征夫不忍闻。
猜你喜欢
崎岖天路仄,径绝险摩空。直此盘回上,何难霄汉通。
阴晴山向背,苦乐辙西东。百二秦关接,重重控禹功。
渌(lù)水带青潮。水上朱阑小渡桥。桥上女儿双笑靥(yè),妖娆。倚著阑干弄柳条。
月夜落花朝。减字偷声按玉箫。柳外行人回首处,迢(tiáo)迢。若比银河路更遥。
清澈的春水带着青潮上涨,水上的朱栏连着小渡桥。桥上站立着双靥带笑的美丽少女,好妖娆,倚靠着栏杆抚弄柳条。
月夜直到花朝,少女能够娴熟地按照“减字偷声”的变化吹奏玉箫。柳外的行人回头顾盼,好遥远,仿佛比那天上的银河还要远。
参考资料:
1、王双启编著;叶嘉莹主编.晏几道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01:97-98
2、萧枫主编.唐诗宋词全集8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06:220-221
3、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747
渌水:清澈的水。青潮:水面呈青绿色,且旺盛饱满,如同涨潮一般。朱阑:朱红色的栏杆。双笑靥:此处是说女子笑,脸上出现一对酒窝儿。妖娆:形容女子美貌而富有风情。
花朝:旧俗以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故称此节为“花朝节”。减字偷声:指词调的减省节奏和减少歌辞字句,从而衍变新调。玉箫:箫的美称。迢迢:遥远。
这首词写人,刻画了一位十分优美传神的少女形象。
上片首二句写景,为人物出场设置环境;一条清撤的小河,带着碧绿的潮水,向远处缓缓地流去;河上架着一座两边围着红色阑干的小小渡桥。朱阑映渌水,碧波泛青潮,景物闲雅优美,色彩艳丽鲜明,短短两句即展现出一幅令人神往的画面。“桥上女儿双笑着,妖烧。倚着阑干弄柳条。”“柳条”二字语意双关,既指柳条随风飘扬的情景,又指少女美丽迷人的腰肢。接着三句刻画人物。词人不写她的眉,不写她的腰,也没有摹绘形容其发型、妆饰和身材,而是把镜头对准“女儿”面颊上那两个迷人的酒涡。既突出了特征,又省去许多笔墨,跳出了前人描绘女性的窠臼。紧接着用一个两字短句“妖娆”,加以赞叹,说她无比娇美动人,别的都不须细看,只要看一眼她脸上那两个笑容可掬的酒涡就足够了。从句法结构上说,“妖娆”也是贯通下句的。此时此刻那位“女儿”正独自靠着桥上的朱阑,手里摆弄着柔软细嫩的柳条。这是作者摄取的第二个镜头。如果说第一个镜头是静态,那么第二个镜头则是动态了。“女儿”摆弄柳条,不知是探春还是惜别。含而不露,留下联想和思索的空间。上片五句,分为两层,先拉开幕布,推出景物,然后描绘女主人公的形象,一静一动,层次极为分明。
下片从月夜花朝写起,少女先是摆弄杨柳,此时又在月夜里吹奏起了玉箫。这优美的境界愈发使女子的形象扑朔迷离,让人浮想联翩。“柳外行人回首处,迢迢。若比银河路更遥。”最后两句,通过“行人”的反应来赞美“桥上女儿”容貌出众、技艺超群。每当人们看到她面颊上那迷人的“双笑靥”,听到她所吹奏的“玉箫”声时,便情不自禁地停步不前,都要留恋地回头瞻望。然而佳人近在咫尺,却亦远在天涯,若想与她相会,只怕比渡过迢迢的银河还要遥远。像谜一样美丽的女孩终究还是一个未解的谜,也许,她是仙子从天而降,在人间作短暂的停留,那纤尘不染,高雅脱俗的绰约风姿,让世人可望而不可及。
这首词意境瑰丽、神奇,形象刻画宛如水中月、镜中花,不需浮辞艳采,却充满了遇物生辉的意境和情趣。
检点平生入睡迟,宵深相伴只灯枝。向来懒惰成何事,依旧痴顽恋古诗。
天下滔滔趋利日,定中寂寂面墙时。不甘梦想频颠倒,删尽空花到简夷。
世乱离情苦,家贫色养难。水云孤棹去,风雨暮春寒。幕府才方急,骚人泪未干。何时王道泰,万里看鹏抟。
弟子三千此最穷,斯人斯疾讶天公。可怜短命同颜氏,不仕私门胜仲弓。
南牖寒宵蒸沴气,东山老泪泣春风。斜阳衰草邙山道,两字先贤墓碣崇。
掀翻海岳求知己,雪刃横身立太平。野老不知尧舜力,鼕鼕打鼓祭江神。
自笑秋来似转蓬,偶然飞落过山中。
一灯幽馆菊花雨,孤枕小楼梧叶风。
涉世悠悠旋磨蚁,怀人杳杳寄书鸿。
浮生何予光阴事,抵死相催作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