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幽兰采罢佩缤纷,忆得微辞善讽君。清怨瑟堪弹夜月,细腰宫亦梦朝云。
天低沔口来鱼媵,帆转湘南出雁群。曾见长沙尊傅礼,汨罗沈尽贾生文。
猜你喜欢
湘波如泪色漻(liáo)漻,楚厉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yāo)。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xīng)臊(sāo)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湘江如泪色一般又清又深,屈原的冤魂随浪而去,他的怨恨永无绝期。
夜晚的枫树林中猿啼使人愁断肠,唯有穿着萝带的山鬼相邀。
埋在土里,身形腐败,魂魄难以招回,更用说是葬身鱼腹了。
只要楚地后人还在,谁会可惜那喂食蛟龙彩丝包的食物?
参考资料:
1、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5:105-107
2、董乃斌.李商隐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78-179
漻漻:水清澈貌。楚厉:指屈原,他投沼罗江而死,无后人、无归处,古称“鬼无所归则为厉”(《左传》昭公七年),亦可称“迷魂”,即冤魂。
女萝山鬼:女萝,菟丝,一种缘物而生之藤蔓;山鬼,山中之神,或言以其非正神,故称“鬼”。
犹难复:与“岂易招”均指难以为楚厉招魂,原因是屈子沉江后,身体腐烂了,葬身鱼腹了。困腥臊:屈原自沉,葬身鱼腹,故日“困腥臊”。
三户:指楚人。彩丝:指五彩丝线扎成的棕子。
这首诗不同于其他凭吊屈原的诗文,它并未从屈原的人品才能和政治上的不幸遭遇着笔,通篇自始至终紧紧围绕住屈原的“迷魂”来写:首联写迷魂逐波而去,含恨无穷;颔联写迷魂长夜无依,凄凉无限;颈联叹迷魂之不易招;末联赞迷魂终有慰藉。这样围绕迷魂来构思,内容集中,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反复书写,从而使诗具有回环唱叹之致。
诗的前四句是以景写情。屈原忠而见疑,沉湘殉国,此诗亦即从眼前所见之湘江落笔。“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对着湘江,想起屈原的不幸遭遇,诗人悼念不已。在诗人的眼中,清深的湘波,全都是泪水汇成。这“泪”有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泪,有后人悼念屈原之泪,也有诗人此时的伤心之泪。湘江流淌着不尽的泪水,也在哀悼屈原。而在这如泪的湘波之中,诗人仿佛看到了屈原的迷魂。“逐恨遥”写迷魂含着满腔悲愤,随波远去,湘江流水无穷尽之时,屈原迷魂亦终古追逐不已,其恨亦千秋万代永无绝期。“恨”字和“泪”字,融入诗人的强烈感情,既是对屈原的悲痛哀悼,也是对造成屈原悲剧的楚国统治者的强烈谴责。
颔联又从湘江岸上的景物再加烘托。这联化用《楚辞·招魂》、屈原《九歌·山鬼》语句。“枫树夜猿”,是说经霜的枫树和哀鸣的愁猿,构成一幅凄楚的秋夜图。“愁”既是猿愁,也是迷魂之愁,而猿愁又更加重迷魂之愁。下句的“女萝山鬼”即以女萝为带的山鬼。“语相邀”既指山鬼间互相呼唤,同时也指山鬼们呼唤屈原的迷魂,境界阴森。长夜漫漫,枫影阴森,迷魂无依,唯夜猿山鬼为伴。此联景象凄迷,悲情如海,读之使人哀怨欲绝。
下面四句似议似叹,亦议亦叹,抒发诗人内心的慨叹。五、六两句是说:即使屈原死后埋在地下,其尸也会归于腐败,魂也难以招回;何况是沉江而死,葬身于腥臊的鱼虾龟鳖之中,他的迷魂就更难招回了。以上三联,都是感伤悲叹,末联情调一变,由凄楚婉转变为激越高昂,以热情歌颂屈原的忠魂作结。这一联糅合了《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和《续齐谐记》楚人祭祀屈原的传说。意思是说:只要楚人不灭绝,他们就一定会用彩丝棕箬包扎食物来祭祀屈原,人民永远怀念这位伟大诗人。
这首诗化用《楚辞》和屈原作品中的词语和意境入诗,而不着痕迹,读来语如己出,别具风采;全诗以景托情,以感叹为议论,使全诗始终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内容上反复咏叹使此诗“微婉顿挫,使人荡气回肠”(清翁方纲《石洲诗话》评李商隐诗语),感人至深。
雨去云来十二峰,渚宫楼阁暮重重。
细腰无限空相妒,不觉瑶姬梦里逢。
题诗西过襄王墓,记得巴山寺里钟。梦阻细腰思窈窕,水生多叶怨芙蓉。
虚无环佩行阴洞,髣髴精灵下碧峰。重到荆州忆王粲,乱山侵草马头东。
木棉花映丛祠(cí)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qí)赛多。
客帆风正急,茜袖偎(wēi)墙立。极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木棉:热带乔木,初春时开花,深红色。丛祠:荒祠野庙。祈:求。
茜:草,可做红色染料。茜色即红色。墙:一本作“樯”,桅杆。极浦:远水。
木棉花开,春光大好。铜鼓蛮歌声中,忽见一帆,飘然而来,船上红袖偎樯,顷刻间消失在烟波江上。几番回头,令人不胜怅惘。这首词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南国风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劲风疏雨深秋节,古寺重扃独坐人。菊色未开期有待,萸香欲佩使谁纫。
登高莫作西城望,把镜须怜白发新。持酒劝君休惜醉,定知归日不盈旬。
坐久卧还起,畏此夏日长。出门鬓蓬松,西日明半墙。
鸠鸣舍东柳,雌和墙南桑。十日暑烦苦,一雨方论量。
偶然释忧抱,露坐移绳床。群儿莫相催,老子便晚凉。
忽报天书下,秋星引去轮。吾方传循吏,君可愿良臣。
水忆朱弦在,霜催白简新。草莱无限色,仗尔达枫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