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拱手仙城谢故庐,挨身来卜佛山居。开门或有新朋至,编户还将旧秩书。
杂遝商船分水路,轰腾神火走雷车。傥然现出毗耶室,何似乌衣洒扫初。
猜你喜欢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暮色苍茫,更觉前行山路遥远。天寒地冻,倍觉投宿人家清贫。
忽然听得柴门狗叫,应是主人风雪夜归。
参考资料:
1、梁川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第134页
日暮:傍晚的时候。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苍:青色。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诗词大意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反客为主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可谓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其中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甚至为剧作家借用为剧名,遂使此诗在当代更为著名。然而对此诗的理解,窃以为问题颇大,通常的讲析很难令人信服。
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诸多赏析者都展开神思,想象为:诗人夜宿于芙蓉山某农户家,夜闻农家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所谓:“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唐诗鉴赏辞典》406页)此诗不但运用了“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而且还采用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刘长卿的这首小诗,上联写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的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谓脉络的跳跃。诗虽全用赋体,然仍意在言外,启人深思。至此,标题中“主人”两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这个芙蓉山“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诗人之自谓也。
同心偶。分离久。自怜无日舒眉柳。妆台角。灯花落。
听残宵漏,又闻街柝。阁。阁。阁。
秋凉后。西风透。暗愁生逼腰肢瘦。衣单薄。人萧索。
此情谁寄,倩他灵鹤。托。托。托。
见说残冬望我来,老僧一见笑颜开。寄君一卷新诗句,每到愁来读一回。
绝顶凭谁引,苍藤乍可攀。偶然临福地,不信在人间。
古洞遥通棹,江光日浸山。东南百战后,登眺泪潺湲。
一室依然似磬悬,传家负郭旧无田。鸊鹈剑售鹴裘典,只有藏书不卖钱。
岁月苦为身口累,风霜无奈鬓毛侵。
中间一呈却奇特,存得当时一片心。
不是今宵雪不清,只愁清杀老书生。
不知落得几多雪,做尽北风无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