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烟水维舟处,偏伤首路神。却怜乘雪兴,来送渡江人。
落叶催年尽,寒尊遣夜频。知君入山后,相忆在风尘。
猜你喜欢
榜帖虚传鬨里闾,聚门如束散如驱。莫言此个无端的,世上浮名总是虚。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路茫茫,
昨夜波声,
本站。
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馘,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双阙,指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唐宋词选注》)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
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李济阻)
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青云得志士,颐指快所欲。万事付杯酒,粉黛贮金屋。
嗟我骨相穷,不受富贵逐。嗜欲人所同,有时未免俗。
青奴颇专房,高卧擎老足。黄妳最如意,开卷醒困目。
暖寒命脚婆,冻衾转旸谷。开樽唤汤妇,新醅温酃渌。
始得此四人,明珠不计斛。呼之即来前,相娱不相触。
时人皆笑之,画饼岂充腹。我亦翻自笑,竹窗听戛玉。
只在秋山里,遍搜黄叶堆。忽然被我得,却似古人裁。
野月索将去,寒风吹复来。还家囊已满,生死兴悠哉。
佩玉半零乱,繄谁吊楚英。
醉香魂未返,愁听打蓬声。
娇鸟双飞恋浅红,乐游原上晓嘶骢。别来已少看花伴,空对芳菲落画中。
报恩席止三千众,钱氏庵头六尺床。今日道人无旧梦,闭门打睡不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