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游吴兼适越,了自得尘观。剑阁千盘险,瞿塘五月寒。
随缘朝乞市,说法夜登坛。西去乘杯别,何曾蜀道难。
猜你喜欢
侬问何村泊,人询底处船。
凶年无善俗,永夜少安眠。
仅有多年被,犹无旧物毡。
未应能我累,瑟缩自成然。
时节黄昏,月儿起、乍逗西园芳树。连袂初试轻罗,闲阶共凝伫。
春正好、千红万紫,总输却、绿窗妩媚。廿四桥边,十三楼畔,争便难阻。
荡兰舟、箫鼓喧阗,算难把、清游共邻女。多少不言情味,付庭前莺语。
吹尽了、游丝万丈,怎便能、绾得飞絮。莫损镜里朱颜,渡江迎汝。
客路逢师眼为开,长安尘土去还来。题诗肯附嘉鱼什,作供先辞怪石堆。
自觉冰姿殊秀爽,笑渠霜骨老崔嵬。西曹汉吏持三尺,高下应劳手自裁。
一宵圆月,半宵残酒。听迟迟、凤城清漏。刻骨相思,都迸人、五更时候。
更还禁、薄衾寒透。
谁传密耗,空怜消瘦。旧时香、尚沾衣袖。银蜡窥人,也曾得、个中情否?
只看来、泪痕同有。
百尺危桥跨彩虹,快输白浪入晴空。
眼惊巫峡江山近,身在苏仙诗句中。
日落寒云薄,楼高望眼迷。兴亡千古恨,衰病万行啼。
拔士空岩穴,防秋尚鼓鼙。建章何处是,坐待玉绳低。
缥(piāo)缈(miǎo)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薄薄的云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送君地在何处?在戏马台西。
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茂密的树林深处,晚莺啼叫不止。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参考资料:
1、于培杰.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107-108
2、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3、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6
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红妆:一说为随行女仆,一说为彩云。君:指颜、梁。颜即颜复,宇长道,颜渊四十八世孙,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宋史》有传。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经学,工小楷。苏轼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并有诗。古台:即戏马台。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为项羽所筑,又名掠马台。
废沼:干涸的池塘。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苏轼交游广泛,又多情善感,自通判杭州以来,已写下了大量的别情词,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词虽然不甚引人注目,却自有其不可掩的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这是这首词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全词大半篇幅写景,有点泼墨如云的劲头。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远处,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之中,天空云气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着,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而随着词人在郊野上行进的脚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来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前方还有扑入人的视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这种种景物只有“红妆照浅溪”略具美感,而因“缥缈”充其量带有几分朦胧美,其余基本色调则是灰暗、荒凉。所以尽管词中对有关情事仅略予点明——“送君”、“行人肠断”,见出送别之意,对抒情主人公触目伤怀,感极而悲的情绪,还是可以深切体认的。质言之,词人是借萧瑟、凄凉的秋景,来写伤别之情。
诗中有画。这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来自对唐代诗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王维诗、画作品的深入体悟,也与词人持有诗画一律、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在这首词创作中,词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功能,运用白描手法,将远近、高下、隐显、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画幅,绘出了一长幅秋景图,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
对面着笔。这可以从末句“行人肠断草凄迷”看出来的。词人说,面对一片凄凉而模糊的衰草,友人会极度伤心的。单就这一句而论,可以说是情景交融,而从表现别情的角度来说,则是从对面着笔。当然,写友人离别的悲伤,乃是为了深一层地表现词人自己的悲伤,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这首词大半写景,写景却栩栩如生,或视、或听、或声、或色,描绘一幅真切动人的送别场景,更加深了依依惜别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