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肩吾
- 乱后行经吴御亭
- 长安有狭斜行
- 赋得有所思
- 洛阳道
- 赋得横吹曲长安道
- 爱妾换马
- 陇西行
- 未央才人歌
- 侍宴应令诗
- 侍宴宣猷堂应令诗
- 侍宣猷堂宴湘东王应令诗
- 侍宴饯湘州刺史张续诗
- 侍宴饯张孝总应令诗
- 三日侍兰亭曲水宴诗
-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
- 从皇太子出玄圃应令诗
- 奉和泛舟汉水往万山应教诗
- 山池应令诗
- 奉使北徐州参丞御诗
- 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诗
- 游甑山诗
- 咏蔬圃堂诗
- 寻周处士弘让诗
- 赋得嵇叔夜诗
- 和太子重云殿受戒诗
- 咏同泰寺浮图诗
- 赛汉高庙诗
- 乱后经夏禹庙诗
- 乱后行经吴邮亭诗
- 过建章故台诗
- 和刘明府观湘东王书诗
- 和竹斋诗
- 从驾喜雨诗
- 奉和春夜应令诗
- 奉和武帝苦旱诗
- 奉和太子纳凉梧下应令诗
- 芝草诗
- 咏美人看画诗
- 送别于建兴苑相逢诗
- 侍宴诗
- 侍宴饯湘东王应令诗
- 和晋安王薄晚逐凉北楼回望应教诗
- 新林
- 奉使江州舟
- 南苑看人还诗
- 咏美人
- 奉和药名诗
- 看放市诗
- 应令诗
- 侍宴饯东阳太守范
- 和望月诗
- 和徐主簿望月诗
- 咏风诗
- 咏花雪诗
- 春日诗
- 七夕诗
- 岁尽应令诗
- 赋得山诗
- 同萧左丞咏摘梅花诗
- 和晋安王咏燕诗
- 奉和湘东王应令诗二首 其一 春宵
- 奉和湘东王应令诗二首 其二 冬晓诗
- 咏檐燕诗
- 奉贺便省馀秋诗
- 被使从渡江诗
- 登城北望诗
- 道馆诗
- 赋得转歌扇诗
- 咏胡床应教诗
- 暮游山水应令赋得碛字诗
- 咏舞诗
- 咏舞曲应令诗
- 咏主人少姬应教诗
- 咏长信宫中草诗
- 石崇金谷妓诗
- 远看放火诗
- 舟中寒望诗
- 石桥诗
- 咏桂树诗
- 赋得池萍诗
- 新苔诗
- 被执作诗一首
- 三日侍宴咏曲水中烛影诗
- 八关斋夜赋四城门更作四首 其一 第一赋韵东城门病
- 八关斋夜赋四城门更作四首 其二 南城门老
- 八关斋夜赋四城门更作四首 其三 西城门死
- 八关斋夜赋四城门更作四首 其四 北城门沙门
- 第二赋韵东城门病
- 南城门老
- 西城门死
- 北城门沙门
- 第三赋韵东城门病
- 第四赋韵东城门病
- 南城
- 诗
- 南城门老
- 西城门死
- 北城门沙门
- 西城门死
- 北城门沙门
庾肩吾,南朝梁文学家。字子慎,一作慎之。原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八岁能赋诗。初为晋安王萧纲国常侍,历任云麾参军、兼记室参军。王好文学,为太子,开文德省,招纳文士,与刘孝威、江伯摇、孔敬通、申子悦、徐昉、徐摛、王囿、孔铄、鲍至等十人同被赏接,又受命抄撰众籍,丰其果馔,号为“高斋学士”。
萧纲即帝位(简文帝),任度支尚书。侯景至建康,矫诏遣肩吾使江州招降萧大心,他乘机逃至会稽,间道奔江陵投萧绎,任江州刺史,领义阳太守,封武康县侯。卒赠散骑常侍、中书令。工诗赋。诗与徐摛齐名,早期多为奉和应制、侍宴、谢启一类酬应之作,风格靡丽,为“宫体诗”创始人之一。但某些诗句如“路高村反出,林长鸟更稀。寒云间石起,秋叶下山飞”(《游甑山》),“泉飞疑度雨,云积似重楼”(《寻周处士弘让》)等,写景较生动。诗歌形式上讲求对仗,注重声律,对后来律诗的形成有所贡献。
明胡应麟《诗薮》称其“风神秀相,洞合唐规”,王夫之《古诗品选》推为“近体之宗祊”。晚年经乱,诗风有所转变,如《乱后行经吴邮亭》等诗,抒发对时代动乱的感慨,情辞慷慨,笔力较为雄健。又善书法,著有《书品》传世,叙述书法源流演变,评论历代书法家之特色,颇受后人重视。《隋书·经籍志》载其有集十卷,但唐李贺已经感叹不得见其遗文(《还自会稽歌序》)。明张溥辑有《庾度支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梁简文帝萧纲初封晋安王,庾肩吾为晋安国常侍。萧纲迁镇,庾肩吾也随同迁转,历任云麾参军,并兼记室参军。萧纲喜好文学,招纳文士,庾肩吾和徐□、刘孝威等同被赏接,又受命抄撰书籍,当时号为高斋学士。简文帝萧纲继位后,以庾肩吾为度支尚书。后侯景至建康,矫诏遣庾肩吾使江州招降萧大心,他乘机逃至会稽,转赴江陵,投奔萧绎,封武康县侯,《梁书》及《南史》庾肩吾传都未明记其生卒年和年岁。
梁元帝27岁时所作《法宝联璧序》,记庾肩吾为48岁,可以推知其生年。庾信于承圣二年(553)封武康县侯,袭父爵,则庾肩吾当卒于此年。元帝萧绎为作墓志。
庾肩吾历任萧纲府中属官,当时盛行的宫体诗,他是推波助澜者之一。现存的诗文,多为应制、奉和、侍宴、谢启这一类酬应之作,但象“路高村反出,林长鸟更稀。寒云间石起,秋叶下山飞”(《游甑山》),“泉飞疑度雨,云积似重楼”(《寻周处士弘让》)等句写景还很生动。他的《乱后行经吴邮亭》一诗,对侯景之乱也颇有悲愤之情。由于他讲求声律,有一些五言诗已经具备了五言律诗的雏形。
庾肩吾还是一位书法家,著有《书品》,叙述书法的源流演变,评论历代书法家的特色,颇受后人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