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凤翣行将远,龙髯断莫寻。
白云留穆御,黄屋岂尧心。
虽享天龄浅,终成睿算深。
垂鸿须万祀,累叶奉姜任。
猜你喜欢
代邸推贤久,甘盘授学精。
持盈周鼎重,立长禹谟明。
仙馆灵芝秀,严祠宿潦平。
历观唐汉盛,未若庙称英。
欲问俞跗术,秦亡世少传。
玉书缠命子,金鼎已成仙。
华渚星犹烂,昭陵柏未圆,
空余罪已诏,不似禹汤年。
小别俄惊岁屡周,尺书每每寄江头。
逢进共叹君肥遁,投老谁怜我倦游。
书足三冬应润屋,诗成千首必经侯。
一尊纵负东湖约,尚及黄花碧树秋。
鹤亭海鹤姿,独立未入群。依然在人寰,翛翛见风神。
古来贤俊者,气习不能沦。夫君京洛士,衣袂无淄尘。
屡迁不入朝,留都邦计新。报政或前席,赢绌具能陈。
东郡趋(qū)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dài),平野入青徐。
孤嶂(zhàng)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chóu)躇(chú)。
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远眺。
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
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
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参考资料: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4.
2、杜甫著邓魁英编.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1-2.
东郡趋庭:到兖州看望父亲。初:初次。
海岱:东海、泰山。入:是一直伸展到的意思。青徐:青州、徐州。鲍照诗:“平野起秋尘。”《海赋》:“西薄青徐。”《唐书》:青州北海郡、徐州彭城郡,俱属河南道。
秦碑:秦始皇命人所记得的歌颂他功德的石碑。鲁殿:汉时鲁恭王在曲阜城修的灵光殿。馀:残馀。
古意:伤古的意绪。踌躇:犹豫。。
首联点出登楼的缘由和时间。“东郡”,在汉代是兖州所辖九郡之一。“趋庭”用《论语·季氏》孔丘的儿子“鲤趋而过庭”的故事,指明是因探亲来到兖州,借此机会登城楼“纵目”观赏。“初”字确指这是首次登楼。
颔联写“纵目”所见形势。“海”指渤海,“岱”指泰山,都在青州境。兖、青、徐等州均在山东、江苏一带。“浮云”、“平野”四字,用烘托法表现兖与邻州都位于辽阔平野之中,浮云笼罩,难以分辨。“连”“入”二字从地理角度加以定向,兖州往东与海“连”接,往西伸“入”楚地。不但壮观,且传神。
颈联写纵目所见胜迹,并引起怀古之情。“孤嶂”指今山东邹县东南的峄山。“秦碑”,指秦始皇登峄山时臣下“颂”德的石刻。“在”指尚在。“荒城”指曲阜。“鲁殿”,指县东二里的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鲁灵光殿,“余”指残存。“在”、“余”二字从历史角度进行选点,秦碑、鲁殿在“孤嶂”、“荒城”中经受历史长河之冲刷,一存一残,个中原因是很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的。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从来”意为向来如此。“古意”承颈联“秦碑”来。“多”说明深广。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诗人自指,意为诗人向来怀古情深,其一指兖州,是说早在东汉开始兖州建置前,它就以古迹众多闻名。这就是杜甫登楼远眺,会生起怀古情思的原因。“临眺”与颔联“纵目”相照应。“踌躇”,徘徊。“独”字很能表现杜甫不忍离去时的“独”特感受。前人解释:“曰‘从来’则平昔怀抱可知;曰‘独’则登楼者未必皆知”。(赵汸)很能道出尾联的深沉含意。此诗是杜甫二十九岁时作,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诗。此诗已初次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明代李梦阳把“迭景者意必二”作为“律诗三昧”之一。
此诗虽属旅游题材,但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是颇具特色的。诗人一方面广览祖国的山海壮观,一方面回顾前朝的历史胜迹,而更多的是由临眺而勾引起的怀“古”意识。在艺术上此诗一、二、三联均运用了工整的对句。“东郡”、“南楼”,“趋庭”、“纵目”,“浮云”、“平野”,“海岱”、“青徐”,“孤嶂”、“荒城”,“秦碑”、“鲁殿”,都是实写。尾联才由“临眺”引出思“古”之“意”,则带有虚写的意味。而二、三联“连”、“入”、“在”、“余”四字,通过对仗,将海岱连接,平野延伸,秦碑虽存,鲁殿已残等自然景观与历史胜迹,在动态中分别表现出来。尾联“多”、“独”二字尤能传达作者深沉历史反思与个人独特感受。无怪乎叶石林评论说:“诗人以一字为工”,“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
凉风正萧瑟,好月复徘徊。幽兴眇不尽,芳樽时一开。
馀英盖红叶,坠露湿苍苔。从此东篱下,应忘归去来。
闭户无营懒逢宜,逃名渐觉少人知。
相逢陌上休相问,二陆今非入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