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 同君倚过圣俞
- 哭尚颖
- 过故洛阳城
- 和张推官同年阴无绪偶成
- 文太师挽歌三首
- 和邵不疑校理蒲州十诗·异花亭
- 送雷章秘丞知芮城
- 送聂之美任鸡泽令
- 二月博二十四日馆宿兴宗舍后桃花盛开偶书牖
- 和始平公梦中有怀归之念作诗始得两句而寤因
- 寄题常州东山亭二首
- 和子华应天院行香归过洛川
- 锦堂春
- 和聂之美鸡泽官舍诗七首·题厅壁
- 送昌言舍人得告蜀三首
- 送伯淳监汝州酒
- 过故洛阳城 其二
- 寄题李舍人蒲中新斋
- 寄题李水部产水别业
- 寄题钱君倚明州重修众乐亭
- 寄题习景纯藏春坞
- 寄题与州晁都官沼沼上唐朝郑都官有诗刻石
- 寄题宇文中允所居
- 寄题张著作颂堂
- 寄扬州侯都监
- 寄赠致仕刘都官
- 寄郑县史令千之
- 假山
- 介甫作巫山高命光属和勉率成篇真不知量
- 今古路行
- 金山寺
- 晋康陈生家世以孝悌闻有异木连理生其庭旌表
- 晋阳三月未有春色
- 景福东厢诗·柏寒
- 景福东厢诗·赐果
- 景福东厢诗·赐酒
- 景福东厢诗·赐书
- 景福东厢诗·读武士策
- 景福东厢诗·怪石
- 景福东厢诗·观试骑射
- 景福东厢诗·即日
- 景福东厢诗·菊
- 景福东厢诗·同景仁寄修书诸同舍
- 景福东厢诗·未开木芙蓉
- 景福东厢诗·夜意
- 景福东厢诗·御沟
- 景仁将归颍昌辄为诗二十韵纪赠
- 景仁书云去冬因酒病耳病牙遂不入洛以诗寄呈
- 景仁思归雨未克行以诗留之
- 景仁召饮东园呈彦升次道君锡才元子容
- 景仁召游范东园马上口占
- 静夜
- 九日登陆麻兰坂
- 九日怀聂之美
- 久雨效东天体
- 居洛初夏作
- 句
- 君贶环溪
- 君倚示诗有归吴这兴为诗三十二韵以赠
- 看花四绝句
- 康定中予过洛桥墩南得诗两句於今三十二年矣
- 客思
- 哭公素
- 哭刘仲邍
- 哭马承之
- 苦寒行
- 苦雨
- 酪羹
- 乐
- 乐轩
- 李花
- 流芳桥
- 留别东郡诸僚友
- 留别逢吉
- 留别友生
- 留客
- 柳溪对雪
- 柳枝词十三首
- 六十寄景仁
-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 龙门
- 龙女祠后塘自生荷花数权与史诚之更相酬和
- 潞公游龙门光以室家病不获参陪献诗十六韵
- 鹭鸶
- 吕禄庙
- 吕宣徽挽歌二首
- 旅宿营瞧阳南湖
- 洛阳少年行
- 马病
- 梅花三首
- 梅圣俞挽歌二首
- 孟尝
- 孟尝君歌
- 梦与之美为寒食之游
- 梦稚子
- 悯狱谣
- 明日雨止复招子骏尧夫游南园
- 瞑目
- 暮春同刘伯寿史诚之饮宋叔在园
- 南湖二首
- 南园雨霁景物粗佳有怀正叔安之
- 南园杂诗六首·不寐
- 南园杂诗六首·见山台书卧偶成
- 南园杂诗六首·苦雨
- 南园杂诗六首·莲房
- 南园杂诗六首·明叔家瑞莲
- 南园杂诗六首·修酴醾架
- 南园杂诗六首·萤
- 鸟栖曲二首
- 聂著作三舅谪官长沙作耐辱亭书来索诗
- 偶成
- 陪始平公燕柳溪
- 陪张龙图南湖暑饮
- 陪致政开府太师留守相公致内翰燕集辄歌盛美
- 陪诸君北园乐饮
- 陪子华燕醮厅酒半过赵令园
- 喷玉潭
- 枇杷洲
- 平日游园常策筇杖秋来发箧复出貂褥二物皆景
- 普明寺荷塘上置酒
- 祁国正献公挽歌三首
- 齐山诗呈王学士
- 其日雨闻姚黄开戏成诗二章呈子骏尧夫
- 其夕容易得乐园诘朝将赋诗
- 前年春与楚正步同游陟屺寺今兹已复周岁窅然
- 钱子高挽歌二首
- 遣兴
- 秦入
- 清风台
- 清明后二日同邻几景仁次道中首兴宗完秉国如
- 清明日兴宗饮赵道士东轩
- 清燕亭
- 庆历七年祀南郊礼毕贺赦
- 庆文公八十会口号
- 穷兔谣二首
- 秋怀呈景仁
- 秋日登观信亭
- 秋日寄山中友人
- 秋夕不寐呈谏长乐道龙图
- 秋夜
- 秋夜望月
- 秋意呈邻几吴充
- 秋雨霁倏闻宗圣案伎应这饮酒诗呈宜甫
- 秋雨新霁游水北马上偶成
- 去春与景仁同至河阳谒晦叔馆於府之后园既去
- 去岁与东郡幕府君同游河亭望太行雪饮酒赋诗
- 泉水诗送吴都官分司归知州
- 仁宗皇帝挽歌词二首
- 和张文裕初寒十首 其五
- 席君从於洛城种金橘今秋始结六实以其四献开
- 感春
- 何秀才郊园五首
- 送李祠部知滑州
- 待读王文公挽歌二首
- 又和游吴氏园二首
- 和秉国芙蓉五章
- 王书记以近诗三篇相示各摭其意以诗赓之·投
- 园中书事二绝
- 早朝书事
- 送祖择之
- 和吴冲卿病中偶书呈诸同舍光时变卧疾
- 送聂秘丞宰桐城二首
- 同次道元日宿尚书省听誓戒寄州邵不疑
- 和始平公郡斋偶书二首
- 超然台寄子瞻学士
- 送王都官官满还都
- 和明叔九日
- 又和
- 送济川知汉州二首
- 送刘仲通赴京师
- 效赵学士体成口号十章献开府太师
- 送昌言知宿州
- 子厚先生哀辞
- 赠河中通判朱郎中
- 送吴仲庶知江宁
- 和张文裕安寒十首
- 和君锡雪后招控春
- 钱子高挽歌二首 其一
- 送燕谏议知潭州
- 紫微石舍入挽歌二首
- 送昭远兄归陕
- 观僧室画山水
- 虞部刘员外 其四
- 答刘原父贺
- 谢兴宗惠草虫扇
- 塞上
- 夏日
- 和邠守宋席去来卜居与南园为邻
- 景仁将归颖昌辄为诗二十韵纪赠
- 昌言见督诗债戏呈绝句
- 送罗郎中官勾玉局观
- 旬虑十七韵呈同舍
- 双竹
- 和复古大雨
- 亨杞下第作诗示之
- 塞上 其四
- 和君贶清明与上巳同日泛舟洛川十韵
- 上已日学诸同舍饮王都尉园
- 武成斋奉酬吴冲卿寺丞太学宿直见寄二首
- 和景文议交绝句
- 送王著作西京签判
- 二月中旬虑问过景灵宫门始见花卉呈君倚
- 和李殿丞仓中对菊三首
- 和张文裕初寒十首 其四
- 送巢县崔尉
- 送李尉以监丞致仕归闽中
- 臧郎中挽歌二首
- 致政邵少卿挽词
- 和道粹雪夜直宿
- 代叔礼使北诗
- 归田诗 其二
- 独乐园七题·钓鱼庵
- 昔别赠宋复古张景淳
- 次韵和吴冲卿秋意四首·窥梨卑枝垂
- 和君贶宁河阳侍中牡丹
- 和利州鲜于转运公剧八咏·会景亭
- 王书记以近诗三篇相示各摭其意以诗赓之·感
- 邵尧夫先生哀辞二首
- 冬夜
- 和之美舟行杂诗八首·船行遇风
- 南园杂诗六首 修酴醾架
- 招子骏尧夫
- 戏书宋子才止足堂
- 春贴子词·夫人阁四首
- 春和在压倒同年张兄会南园诗
- 又和惜春谣
- 奉和经略庞龙图延州南城八咏 其七 缘云轩
- 和利州鲜于转运公剧八咏·宝峰亭
- 夏日西斋书事
- 送二同年使北·吕济叔
- 西溪公宴二首
- 送蒲中舍至政归蜀
- 送何万下第归蜀二首
- 和之美舟行杂诗八首 罾鱼者
- 九日怀聂之美 其一
- 送吴耿先生
- 题杨中正
- 致政王侍郎
- 次韵和韩子华寒食休沐与诸公同赵令园幕归马
- 送王著作
- 独乐园七咏 采药圃
- 归田诗
- 二十七日邀子骏尧夫赏西街诸花
- 朔会堂
- 读颍公清风庥
- 和昌言官舍十题·兰
- 和顺朝议同年谢光与景仁同年见过
- 酬尧夫招看牡丹 其一
- 句 其一
- 送贤良陈著作签书寿州判官
- 和次道大庆殿上元迎驾
- 和之美舟行杂诗八首·水鸭
- 见山台 种竹斋
- 和范景仁西圻野老诗
- 致政杨侍郎挽歌二首
- 次韵和吴冲卿秋意四首·发枣好草倒
- 和昌言官舍十题·甘菊
- 赠学仙者
- 独乐园二首 其一
- 首夏二章呈诸邻
- 风雪数日不见叔度晚约公明共诣之
- 和孙器之清风楼
- 风林石歌
- 八月十五日夜寄友人
- 和之美讽古二首
- 田家
- 瞻彼南山诗 其四
- 送王书记之官永兴
- 河边晚望
- 花庵多牵牛清晨始开日出已瘁花虽甚美而不堪
- 喜雨三首呈景仁侍郎兼献在尹宣徽
- 夜发长垣
- 酬邵尧夫见示安乐窝中打乖吟
- 奉和始平公酬大资政吴侍郎 其二
- 又绝句
- 宋相国挽辞二首
- 丁尚书挽词二首
- 光皇祐二年谒告归乡里至治平二年方得再来怆然感怀诗以纪事
- 吹萧
- 二月二日太常致斋晨起呈景仁次道二同舍
- 又击毬
- 和王介甫明妃曲
- 登长安见山楼
- 酬师道雪夜见寄
- 魏忠献公挽辞三首
- 和利州鲜于转运公剧八咏·柏轩
- 小诗招僚友晚游后园二首
- 次前韵二首
- 又和董氏东园桧屏石床
- 送呈班叔大名司户
- 酬安之谢光兄弟见过
- 送皇甫寺丞
- 杏解嘲
- 送景仁至于正臣园寄主人
- 和梅圣俞咏昌言五物 怀素书
- 御筵送李宣徽知真定府
- 宣徽使河东经略使郑文肃公挽歌二首
- 污亭
- 送朱职方提举江淮运监
- 探化桥
- 伫月亭
- 再呈宜甫
- 寄题傅钦之济源别业
- 和子骏秋意
- 又和开叔
- 山中早春
- 送王殿丞西京签判
- 和张文裕初寒十首 其七
- 二月六日初见待漏房前柳色微绿欣然成咏
- 上郡南三十里有相思亭在太山之麓二水所交平
- 沉阴欲雪与同列会饮南斋
- 乌栖曲二首 其二
- 春贴子词 其三
- 三月晦日登丰州故城
- 又书一绝戏呈
- 河北道中作
- 读颍公清风集 其三
- 送致仕朱郎中令孙
- 和端式十题·天外峰
-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
- 延安道中作
- 吴下肃公挽歌辞三首
- 得菊并诗
- 应天院朝拜回呈景仁
- 看花四绝句 其三
- 圣俞惠诗复以二章为谢 其二
- 赠道士陈景元酒
- 又是和夜雨宿村舍
- 寿安杂诗十首·永济渡二首
- 相国广平文简程公挽歌二首
- 夜坐
- 又寄献
- 穷兔谣二首 其一
- 花庵多牵牛清晨始开日出已瘁花虽甚美而不堪留赏
- 馆宿遇雨怀诸同舍
- 晨发故关寄逢吉
- 送济川知汉州二首 其二
- 八月五夜省直
- 兴宗南园草盛不剪仆过而爱之为诗以赠
- 和景仁夜读试卷
- 和利州鲜于转运
- 伏蒙留守相公赐示陪太师潞公东田宴集诗辄敢
- 和乐道自河外南过宜芳雨晴气和景物可爱马上
- 初夏独游南园地
- 黄甘
- 送吴驾部
-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
- 松江
- 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
- 送郑推官赴分州
- 寄题洪州慈济师西轩
- 送苏屯田知单州
- 陕城桃李零落尽硖石山中今方盛开马上口占
- 又和六日四老会
- 待昭二首
- 故绛城
- 和之美河洲四诗
- 感怀
- 和尧夫首尾吟
- 花庵诗寄邵尧夫
- 和端式十题·春塘冰
- 和邵不疑校理蒲州十诗·静斋
- 送雷太简
- 和安之今春于郑国相公及光处得缀珠莲各一本植之盆中仲夏始见一花喜而成咏末句云未知先合谢谁家
- 和伯镇再入馆
- 郭氏园送仲通出刺棣州
- 和聂之美鸡泽官舍诗七首·向城路
- 春贴子词·皇帝阁六首
- 杕柏寄傅钦之三首
- 送张都官江南东路提刑
- 和邵不疑校理蒲州十诗·碧楼
- 双井茶寄赠范景仁
- 读颍公清风集 其四
- 赠邵尧夫
- 和之美讽古 其二
- 二十八日会不疑家席上纪实
- 呈乐道
- 次韵和邻几秋雨十六韵
- 谢始平公以近诗一卷赐示
- 潮水二首
- 答陈进士谓之忆江东旧游见赠
- 又赠谓之
- 寒饮御筵口号二首
- 和景仁卜居许下
- 孙器之奉使淮浙至江为书见寄以诗谢之 其三
- 同僚有独游东园者小诗寄之三首
- 和钱学士呈邵兴宗
- 和白都官见赠
- 送仲更归泽州
- 八月十五日夜陪留守宣徽登西楼值雨待月久不见
- 送王校理
- 酬永乐刘秘校四洞诗
- 别聂之美
- 喜雨八韵呈明叔
- 独乐园七题·采药圃
- 酬吴促庶龙图终南山
- 杨白华
- 苏才翁子美有赠扶沟白鹤观黄道士诗纪于屋壁
- 和潞公真率会诗
- 同僚有独游东游者小诗寄之 其二
- 和昌言官舍十题·蜀葵
- 二月二十四日馆宿兴宗舍后桃花盛开偶书牖上
- 御制后苑赏罚分明花钓鱼七言四韵诗一首圣旨
- 送朱校理知潍州
- 和君贶任少师园赏梅
- 早春寄东郡旧同僚
- 闻龚伯建下第
- 野菊
- 春晓
- 员村坂
- 古松
- 送二同年使北·李公素
- 和圣俞咏昌言五物·怀素书
- 和邻几金铃菊
- 夏夜
- 故翰林彭学士挽歌
- 送王瓘同年河南府司录
- 用韵再呈
- 御宴送李宣徽知真定计口号
- 送赵书记之官华州
- 酬赵少卿药园见赠
- 丁尚书挽词二首 其一
- 种竹
- 瞻彼南山诗 其五
- 瞻彼南山诗 其三
- 将军行
- 不寐
- 咏史三
- 又七言
- 自都往馀杭怀聂之美
- 次韵和复古春日五绝句 其一
- 兴宗约游会灵久不闻问以诗趣之
-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
- 和邵不疑校理蒲州十诗·翠楼
- 鸡
- 送宋郎中知凤翔瘵
- 游山呈景仁
- 次韵和吴冲卿秋意四首 其四 后牖有朽柳
- 御沟
- 初到洛中怀
- 风
- 药轩
- 奉和经略庞龙图延州南城入咏·缘云轩
- 花庵二首
- 寄题李水部
- 和始平公郡斋偶书二首 其一
- 安之朝议哀辞二首 其一
- 八朋七日省真苦雨三首
- 送二同年使北 李公素
- 送五太祝知伊阙
- 初春登兴国寺塔
- 和昌言官舍十题·薏苡
- 送张伯常同年移居郢州
- 送尧夫知河中府二首
- 和聂之美鸡泽官舍诗七首·怀翠亭
- 宿石闻牧马者歌
- 酬次道板桥晚望见寄
- 初见白发慨然感怀
- 执酒
- 又和岳祠谢发题岳寺平法华庵
- 赠吴之才
- 邵不疑厅薜荔及竹
- 孙器之奉使淮浙至江为书见寄以诗谢之五首
- 昌言有咏石发诗三章模写精楷难复加仆虽未睹
- 和乐道再以诗见寄
- 酬安之谢药栽二章
- 送李学士使北
- 月下小饮
- 文太师挽歌三首 其三
- 西湖
- 和昌言官舍十题·石榴花
- 兴宗许菊久之未得
- 独步至洛滨 其二
- 光顷为诸生尝受经於钱丈学赋於张丈今乃叨忝
- 和君贶老君庙姚黄牡丹
- 郭氏园送张仲通出刺棣州
- 和陈殿丞芍药
- 司徒工开府韩国富公挽辞四首
- 寿安杂诗十首·寿安杂诗十首·神林从二首
- 和利州鲜于转运公剧八咏·间燕亭
- 五哀诗·晁大夫
- 送田校理
- 悼静照堂僧
- 和景仁题崇福宫 其一
- 送周密学真定安扶使
- 寄陕西提刑江学士
- 新买叠石庄再用前韵招景仁
- 二月中旬虑问过灵宫门始见花卉呈君倚
- 咏寒士
- 奉和始平公酬大将佩和吴侍郎
- 送何济川为庞公使庆阳席上探得冬字
- 和端式十题·汀洲蘋
- 兴约游会灵久不闻问以诗趣之
- 紫微石
- 长安送李尧夫同年
- 送昌言宿州
- 和始平贻一二宾僚
- 故侍读学士张公哀辞二首
- 和张推官同年 其二
- 早春 其二
- 再和尧夫年老逢春
- 又寄
- 石阁春望
- 海仙歌
- 宿南园
- 阍吏
- 圣俞惠诗复以二章为谢 其一
- 送许先辈尉宗城
- 和聂之美鸡泽官舍诗七首·县楼
- 赠清衍
- 野轩
- 和潞公与昌言正叔游独乐园徘徊久之主人不至
- 八月十五夜陪遛守宣徽登西楼值雨待月久不见
- 送孟著作知济阴
- 登平陆北回瞰陕城奉寄李八太学士使君二十二
- 走笔和君锡尧夫
- 谢胡文学惠水牛图二卷
- 和端式十题·秋原菊
- 缑山引
- 送瀛州签判苏秘丞
- 寄郑县史令千之 其一
- 和聂之美鸡泽官舍诗七首·西斋
- 和留守相公九月八日与潞公宴赵令园有怀去年
- 春贴子词 皇太后阁六首 其三
- 和宋子才致后岁旦见赠
- 双竹诗
- 宿石堰闻牧马者歌
- 太博同年叶兄纾以诗及建茶为贶家有蜀笺二轴
- 和吴省副梅花半开招凭由张司封饮
- 寿安杂诗十首·灵山寺
- 哭公素 其一
- 同次道陪晏琼林
- 酬王安之闻罢真率会
- 资善堂宴饯应诏
- 和王秀才以光始自陕右游山归复登少室为诗见
- 喜景仁直秘阁
- 邵尧夫许来石阁久待不至
- 春贴子词 其六
- 赠太子太傅康靖李公挽歌词二首
- 野庙
- 和昌言官舍十题 其二 薏苡
- 寄题刁景纯藏春坞
- 和利州鲜于转运公剧八咏·桐轩
-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 其二
- 送高陟归金陵
- 和端式十题·渔洲火
- 春贴子词 其五
- 示道人
- 和梅圣俞咏昌言五物 括苍石屏
- 次韵和邻几九月五夜直
- 虞部刘员外约游金明光以贱事失期刘惠诗见嘲
- 早春 其一
- 再和秉国约游石淙
- 春日书寄东郡诸同舍
- 司徒开府韩国富公挽辞四首 其一
- 次韵和复古春日五绝句
- 和聂之美鸡泽官舍诗七首 其四 苇
- 孙器之奉使淮浙至江为书见寄以诗谢之 其一
- 雪寒取酒
- 司徒开府韩国富公挽辞四首 其四
- 王书记以近诗三篇相示各摭其意以诗赓之·呈
- 八月十六日过天街怀景仁
- 送薛水部十丈通判并州
- 和之美河西列岫亭 其一
- 和之美舟行杂诗八首 都门路
- 和潞公招尧夫不至
- 奉和经略庞龙图延州南城八咏 其四 飞盖园
- 喜圣民得登州
- 宿南园 九月十一日夜雨宿南园韩秉国寄酒兼见招以诗谢之
- 咏史 其一
- 登封庞国博年三十八自云欲弃官隐嵩山作吏隐
- 游延安宿马太博东馆
- 留别东郡诸僚友 其一
- 和之美河西列岫亭
- 和邵不疑校理蒲州十诗·竹轩
- 友人楚孟德过余纵言及神仙余谓之无孟德谓之
- 和安之久雨
- 座中呈子骏尧夫
- 酬君贶和景仁对酒见寄三首·上侍中
- 和景仁缑氏别后见寄求决乐议虽用其韵而不依
- 送孟仲习宜君令
- 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 清明后二日同邻几
- 神宗皇帝挽词五首
- 送谢都官
- 送晁校理知怀州
- 放鹦鹉二首 其一
- 又云新铸鬴斛与今太府寺尽及权衡若合符契复
- 闻正叔与客过赵园欢饮戏成小诗
- 和尧夫先生相招游夏圃
- 司徒开府韩国富公挽辞四首 其三
- 寄聂之美
- 射堋
- 和始平公长句寄汉州何学士
- 和公达过潘楼观七夕市
- 柳枝词十三首 其二
- 和任顿田感旧叙怀
- 和冲卿崇文宿营直睹壁上题名见寄并寄如了不
- 喜张圣民得登州
- 与乐道约会超化寺比至乐道以疾先归途中有诗
- 送尧夫知河中府二首 其一
- 题致仕李太傅园亭
- 次韵和冲卿中秋胧月
- 送稻醴与子才
- 北京留守王太师挽歌词二首
- 闰正月十五日夜监直对月怀诸同舍
- 花庵独坐
- 和子渊除夜
- 病中子骏见招不往兼呈正叔尧夫
- 又和留题定襄驿
- 同舍会饮金明沼上书事
- 寿安杂诗十首·且游
- 送峡州陈廉秘丞三首
- 和李君锡惠及诗勉以早归
-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 送沈寺丞知南昌县
- 安之朝议哀辞二首
- 和之美舟行杂诗八首·野花
- 赠外兄吴之才
- 华严真师以诗见贶聊成二章纪其趣尚
- 醉
- 和杨卿中秋月
- 和圣俞咏昌言五物·白鹘图
- 送郑推官 其二
- 和邵不疑校理蒲州十诗·饮亭
- 戏下歌
- 闲来
- 送聂秘丞 其二
- 又和二月五日夜风雪
- 和国子夏主簿李花
- 和邵不疑校理蒲州十诗 其十 竹轩
- 送朱职方
- 次韵和吴冲卿秋意四首 其一 扫枣好草倒
- 又和雪霁
- 春贴子词·太皇太后阁六首
- 重经车辋谷
- 致政杨侍郎挽歌 其二
- 和张文裕初寒十首 其八
- 送吴辨叔大名司户 其一
- 次韵和王胜之十二月十王日朝退马上作
- 和冲卿喜雨偶成
- 和端式十题·烟际钟
- 次前韵二首 其一
- 和潞公行及白马寺得留守相公书云名园例惜好
- 春贴子词·皇后阁五首
- 和利州鲜于转运公剧八咏·竹轩
- 重过华下
- 和邵尧夫年老逢春
- 和之美舟行杂诗八首 其一 舟中夜坐
- 游三门开化寺
- 和昌言官舍十题·萱草
- 钓鱼有感 其二
- 送丁正臣通判复州
- 重九日忆菊
- 送酒与邵尧夫因戏之
- 和尧夫见寄
- 送张兵部知遂州
- 古诗赠兴宗
- 赠狼节推
- 晓思
- 酬
- 书楼
- 睢阳五老图
- 酬张三十秀才见赠
- 和次道西都元日怀不疑见寄
- 景仁招游东园马上口占
- 和张文裕初寒十首 其三
- 潮水 其一
- 春游
- 柏梯寺
- 和张文裕初寒十首 其九
- 和明叔游白龙溪
- 云际亭
- 和景仁叠石溪
- 武成致斋奉酬吴冲卿寺丞太学宿直见寄二首 其二
- 奉和御制龙图等阁观三圣御书诗
- 追和张学士从沂公游广固城
- 寄题张著作
- 和君贶宴张氏梅台
- 和安这喜雨
- 兴宗南园草盛不翦仆过而爱这诗以赠
- 又即事二章上呈
- 感兴寄聂之美
- 和秉国招景仁不至云方作书与光论乐
- 送王太祝
- 送次道和太平州
- 和邵不疑校理蒲州十诗·芙蕖轩
- 和聂之美鸡泽官舍诗七首·柳
- 赠楚法曹叔度
- 远张景昱昌秀才啊弟诗卷
- 和昌言官舍十题·畦蔬
- 春贴子词·皇太后阁六首
- 和宇文公南涂中见寄
- 英宗皇帝挽歌辞三首
- 和景仁答才元示花图
- 送光禄王卿致仕归荆
- 故相国颍公挽歌辞三首
- 和群贶幕秋四日登陆石寺阁泛洛舟·右泛舟
- 答刘邍父贺庞公惠炭
- 和之美舟行杂诗八首 水鸭
- 正月三日与广渊同出南薰门分趋斋宫涂中有作
- 或谓光嗤景仁谈禅而自谈又因用前韵为景仁解
- 圣俞惠诗复以二章为谢
- 和之美舟行杂诗八首·都门路
- 感物
- 和端式十题 其四 渔洲火
- 和景仁题崇福宫
- 晚秋洛中思归东园
- 走索
- 柳枝词十三首 其九
- 华严真师以诗见贶聊成二章纪其趣尚 其二
- 独乐园新春
- 和子华过王师家见梅花盛开呈君实子骏兼简尧
- 赠太子太傅康靖李公挽歌词二首 其二
- 寿安杂诗十首·寿安杂诗十首·喷玉泉
- 河北道中作 其三
- 中秋陪张龙图晏射堂初夕阴酒行顿解喜而成咏
- 送史馆唐祠部
- 酬君贶和景仁对酒见寄三首·上宣徽
- 晓霁
- 别韵一首
- 和景仁游寿安
- 和复古小园书事
- 郑待郎挽歌辞
- 侍读王文公挽歌二首 其二
- 仲庶同年兄自成都移长安以诗寄贺
- 忆同寻上阳故宫路
- 和叔度独登天台水亭
- 送谢都官知光化军
- 喜李侍郎
- 送王伯初通判婺州
- 瞻彼南山
- 新迁书斋颇为清旷偶书呈全董二秀才并示倒良
- 和邵不疑校理蒲州十诗·冰□
- 和邵不疑校理蒲州十诗 其九 惜花亭
- 次韵和不疑假书邻几知方酣寝为诗通意
- 和景仁又石溪
- 春日思景仁
- 游喷玉潭
- 送向防御知陈州
- 和安之今春於郑国相公及光处得缀珠莲各一本
- 和家兄喜晴用安这韵
- 济川有书见贻云以亲老须守远郡以便禄养不得
- 钓鱼有感
- 光诗首句云饱食复间眠成二章·饱食
- 闲居呈复古
- 登平陆北山回瞰陜城奉寄李八丈学士使君二十二韵
- 和运使舍人北园饯别行憩三交僧舍冒雪宿百井关见寄
- 陪张龙图南湖暑饮 其二
- 和促通追赋陪资政侍郎吴公临虚亭燕集寄呈陕
- 用安之韵招君从安之正叔不疑二十六日南园为
- 送僧归吴
- 送晁秘丞通判雄州
- 又和上元日游南园赏梅花
- 送李汝臣同年谪官导江主簿
- 自嘲
- 放鹦鹉二首
- 早春
- 重经车輞谷
- 送次道能判西京
- 病酒呈晋州李八丈
- 次韵和吴冲卿秋意四首·后牖有配柳
- 和张伯常贺迁资政
- 送李侍郎西京留台
- 送刘观察知洺州
- 送杨秘丞通判扬州
- 送王待制知陕府
- 别用韵
- 山家
- 用前韵再呈
- 寿安杂诗十首·藏珠石
- 运使虞部按行洛西诸县因游所过名山有诗百余
- 三月二十五日安之以诗二绝见招作真率会光以
- 和吴辨叔知凤翔见寄
- 送物寺丞赴辟秦州判官
- 和胜之雪霁借马入局偶书
- 钓鱼有感 其一
- 和子华游君贶园
- 龙女祠后塘自生荷花数枝与史诚之更相酬和 其六
- 去岁与东郡幕府诸君同游河亭望太行雪饮酒赋诗今冬罢归京邑怅然有怀
- 和赵子舆龙州吏隐堂
- 送张秘校知分宁
- 闲中有富贵
- 和孙器这清风楼
- 望日示康广宏
- 探花桥
- 寄唐州吴辨叔二兄
- 和不疑送虏使还道中闻江邻几梅圣俞长逝作诗哭之
- 燕台歌
- 又代孙检讨作二首
- 复用三公燕集韵酬了骏尧夫
- 和聂之美重游东郡二首
- 和之美舟行杂诗八首·鱼鹰
- 早春戏作呈范景仁
- 观江上人壁许道宁画寒林
- 贻宋四行简迪
- 送祖择这守陕
- 龙女祠后塘自生荷花数枝与史诚之更相酬和 其四
- 到任明年旨罢官有作
- 西台诗二十四韵
- 和兴守夜直听雨
-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尧夫彝叟兄弟
- 又即事二章上呈 其一
- 题杨中正供奉洗心堂
- 又和安国寺及诸园赏牡丹
- 送韩太祝知钱塘
- 雨中过王安之所居不谒以诗寄之
- 奉和始平公喜闻昌言修注
- 边将三首
- 故相国颍公挽歌辞三首 其二
- 和王少卿十日与留台国子监崇崇福宫诸官赴王
- 酬终南阎谏议
- 和子渊元夕
- 安之令子河阳官舍作蛙乐轩安之有诗寄题辄敢
- 和昌言官舍十题 其五 蜀葵
- 酬宋叔达卜居洛城见寄
- 花庵二首 其一
- 诗寄云夫处士老兄兼呈知府待制八丈
- 中秋夕始平公命与考校诸君置酒赋诗
- 谒三门禹祠 其二
- 送守哲归庐山
- 五哀诗·屈平
- 春贴子词 其二
- 会景亭
- 和不疑送虏使还道中闻邻几圣俞长逝作诗哭之
- 自用前韵
- 到并州已复数月率尔成诗
- 华生篇
- 酬宋朝次道初登朝呈同舍
- 送惠思归钱塘
- 送刘促通知泾州
- 自都往余杭怀聂之美
- 鄜州怀聂之美
- 送张少卿学士知洪州
- 梧桐
- 送刘仪先辈大名尉
- 和君贶清明与上已同日鉴定舟洛川十韵
- 题传灯录
- 忆庞之道
- 和安这久雨
- 送丁秘丞知雍丘
- 园樱伤老也 其三
- 晚食菊羹
- 哭公素 其二
- 和道粹垂拱早朝王范二直阁班列在前戏成小诗
- 奉和邻几六月七日文德殿观文武百官等上尊号
- 和秉国寄子骏尧夫二留台
- 子高有徐浩诗碑昌言借摹其文甫及数本石有微
- 柳枝词十三首 其十一
- 苏门先生
- 十四日小园置茶招宗圣应之皆辞以醉为诗赠之
- 九日怀聂之美 其二
- 和家兄喜晴用安之韵
- 喜孙器这来自共城
- 柳枝词十三首 其六
- 送周寺丞知落南
- 昌言谪官符离有病鹤折翼舟载以行及还修注始
- 送白都官归长安
- 答张伯常之郢州涂中见寄
- 虎牢关
- 和邵不疑校理蒲州十诗 其七 凉□
- 送丁正臣知蔡州
- 独乐园七题·见山台
- 和李殿丞仓中对菊 其三
- 送兴宗之彤阳
- 早春寄景仁 其一
- 和潞公游天章楚谏议园宅
- 送韩太祝归许昌
- 王书记以近诗三篇相示各摭其意以诗赓之 其三 呈景仁
- 独步至洛滨
- 寓泊郑圃寄献昌言舍人
- 朝鸡王乐道
- 破瓮救友
- 孙权劝学
- 陶侃惜谷
- 田子方教育子击
- 谏院题名记
- 客中初夏
-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 训俭示康
- 闲居
- 阮郎归·渔舟容易入春山
- 送云卿知卫州
- 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
- 送龚章判官之卫州·新及第
司马光一生诚信,应该也是受父亲的诚实教育的影响,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姊姊想帮他,也去不掉,姊姊就先行离开了,後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核去皮,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姊姊是自己做的,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没有说过谎言。邵雍的儿子邵伯温还看过这张纸。清人陈宏谋说:“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後人对司马光盖棺论定之语,也是一个“诚”字。
破瓮救友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被人们广泛流传。
诚信卖马
司马光要卖一匹马,这匹马毛色纯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温顺,只可惜夏季有肺病。司马光对管家说:“这匹马夏季有肺病,这一定要告诉给买主听。”管家笑了笑说:“哪有人像你这样的呀?我们卖马怎能把人家看不出的毛病说出来!”司马光可不认同管家这种看法,对他说:“一匹马多少钱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我们做人必须得要诚信,要是我们失去了诚信,损失将更大。”管家听后惭愧极了。
低调淡泊
司马光性情淡泊不喜奢华,他在《训俭示康》中曾提到小时後长辈会给他穿华美的衣服,他总是害羞脸红而把它脱下。宝元年间中举时,曾得到仁宗皇帝的接见。酒席宴会上,每人都在头上插满鲜花,肆无忌惮地嬉戏取乐,唯独司马光正襟危坐,也不戴花。同事提醒说:“戴花乃皇上之令也!”司马光才不太情愿地戴了一朵小花。
司马光有一个老仆,一直称呼他为“君实秀才”。一次,苏轼来到司马光府邸,听到仆人的称呼,不禁好笑,戏谑曰:“你家主人不是秀才,已经是宰相亦,大家都称为‘君实相公’!”老仆大吃一惊,以后见了司马光,都毕恭毕敬地尊称“君实相公”,并高兴地说:“幸得大苏学士教导我……”司马光跌足长叹:“我家这个老仆,活活被子瞻教坏了。”
坚不纳妾
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有纳妾蓄妓的风尚。司马光是和王安石、岳飞一样,极为罕见的不纳妾、不储妓之人。婚后三十年余,妻子张夫人没有生育,司马光并未放在心上,也没想过纳妾生子。张夫人却急得半死,一次,她背着司马光买了一个美女,悄悄安置在卧室,自己再借故外出。司马光见了,不加理睬,到书房看书去了。美女也跟着到了书房,一番搔首弄姿后,又取出一本书,随手翻了翻,娇滴滴地问:“请问先生,中丞是什么书呀?”司马光离她一丈,板起面孔,拱手答道:“中丞是尚书,是官职,不是书!”美女很是无趣,大失所望地走了。
还有一次,司马光到丈人家赏花。张夫人和丈母娘合计,又偷偷地安排了一个美貌丫鬟。司马光不客气了,生气地对丫鬟说:“走开!夫人不在,你来见我作甚!”第二天,丈人家的宾客都知道了此事,十分敬佩,说俨然就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白头偕老的翻版。唯独一人笑道:“可惜司马光不会弹琴,只会鳖厮踢!”张夫人终身未育,司马光就收养了哥哥的儿子“司马康”,作为养子。
司马光就如此和妻子相依为命。洛阳的灯会享誉天下,逢元宵节,张夫人想出去看灯,司马光说:“家里也点灯,何必出去看?”张夫人说:“不止是看灯,也随便看看游人。”司马光一笑,说:“看人?怪了,难道我是鬼吗!”
典地葬妻
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居所极简陋,於是另辟一地下室,读书其间。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层,最上一层称朝天阁,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尽了丈夫的责任。司马光任官近40 年,而且官高权重,竟然典地葬妻。重读历史,让人深思。俗语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封建社会,大多数人苦读寒窗,跻身仕途,无不是为了显耀门庭,荣华富贵,泽被后世,荫及子孙。在这些人面前,司马光的清廉更显可贵。嘉祜八年三月,宋仁宗诏赐司马光金钱百余万,珍宝丝绸无数,但司马光不为所动。司马光年老体弱时,其友刘贤良拟用50 万钱买一婢女供其使唤,司马光婉言拒之,他说:“吾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新注资治通鉴序》)王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清代大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十七史商榷》卷1)。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训俭示康》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早年经历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六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天圣九年(1031年) ,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所以,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步入官场
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二十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此时司马池正任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州,两地相距较近,司马光经常前往探望父母。在同州他结识了同科进士石昌言,石早有才名,在同州当推官,虽比司马光大二十多岁,但两人很谈得来,经常在一起交流学问,谈古访今,成为忘年之交。同年,他和张存的女儿结婚。
宝元二年(1039年),因父亲调往杭州任职,司马光辞掉华州判官,改任苏州判官。正当他怀着远大的抱负,在仕途上步步上进时,他的母亲病逝了。按照封建礼教,他必须辞官回家服丧三年。在此期间,北方党项族人元昊称帝,建立了西夏国,西夏为了摆脱对宋朝的臣属地位,同宋朝发生了战争,宋朝连连失败。宋仁宗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要求两浙添置弓手,增设指挥使等官职。司马父子认为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由司马光代父草拟《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从各方面阐述添置弓手增设武官。
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司马池病死在晋州,司马光和兄长司马旦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夏县。双亲的相继去世,使司马光悲痛万分,他叹息“平生念此心先乱”。但他在居丧期间,把悲哀化作发奋读书作文的动力,以排遣无尽的悲伤和寂寞。在此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如《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对一些古人古事,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提出见解。
在居丧三年的时间里,他了解了许多下层社会生活的情况。庆历四年(1044年),二十六岁的司马光服丧结束,签书武成军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取得“政声赫然,民称之”的政绩。
在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典籍,写下不少论文,如《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应侯罢武安君兵》、《项羽诛韩生》、《汉高祖斩丁公》、《甘罗》、《范睢》、《秦坑赵军》等几十篇。
庆历六年(1046年),司马光接到诏旨。调他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赴京之日,僚友们空府出动,置酒为他饯行。司马光为大家的热情所感动,即席赋诗:“不辞烂醉樽前倒,明日此欢重得无?追随不忍轻言别,回首城楼没晚烟!”这时司马光意气风发,虽然宦海茫茫,风云莫测,但仍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京都。
庆历七年(1047年),司马光二十九岁,贝州农民王则起义,攻占贝州城,号称“东平郡王”。这时司马光父亲好友庞籍在朝为枢密副使,掌管全国军事要务。司马光写了《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为尽快平息起义给庞籍献计献策。具体建议“以计破”,威胁利诱并用,进行分化瓦解,只诛“首恶”,余皆不问。实际上起义军只坚持66天,首领王则被杀,其余尽皆焚死。
皇祐元年(1049年),庞籍升任枢密使,举荐司马光任馆阁校勘,但没有得到皇帝的许可。皇祐三年(1051年),司马光三十三岁,由宰相庞籍推荐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他在任职期间对《古文孝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古文孝经指解》一文。皇祐五年(1053年),司马光任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校理,专任史官。从此,司马光开始了对历史的研究。正在司马光潜心研究历史时,庞籍被罢宰相职,降为户部侍郎,出任郓州(今山东郓城境内)知州。庞籍举荐司马光为郓州典学。
治理地方
至和元年(1054年),司马光离开志趣相投的王安石、石杨休、包拯等人,去往郓州。不久,提任为通判,负责考察全州官吏。
至和二年(1055年),因庞籍出知并州,为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司马光改任并州通判。
嘉祐元年(1056年),他连写三封《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二、三状),建议仁宗皇帝立储君,而前后三状没有结果以后,又托范镇在奏事时代为转达,请仁宗有个明确答复。但这一切均未说服仁宗,司马光选择了沉默。
司马光随庞籍在河东路任职期间,宋朝和西夏处于休战时期,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深入民间听取当地人意见。并州乡贡进士刘邕对边事很有研究,写成《边议》10卷,议论很有见地,司马光便予以推荐。
司马光认为绝市和修建堡垒的办法有利于保护边界地区安宁,于是一面禁绝边民和西夏互市,一面决定修堡。正在这时,带兵将军郭恩,乘酒出击西夏,结果大败而归,自己不得已而自杀。朝廷御史审理此案,庞籍一人承担了责任,事后庞籍被解除了节度使之职,贬谪知青州事,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奏明庞籍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定修堡的,说明庞籍完全是出于“欲为国家保固疆圉”的本心,“发于忠赤,不顾身谋”,因为“过听臣言,以至于此”,应当“独臣罪,以至典刑”。而庞籍得知司马光要为自己辩解时,就又上奏章,引咎自归,请求免除司马光之罪,使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
庞籍和司马光以忘年之交,互相支持、爱护,难能可贵。庞籍死后,司马光不忘庞籍对他的大恩,待其家人如自己的亲人。
重回中央
嘉祐三年(1058年)司马光迁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嘉祐六年(1061年),擢修起居注。司马光坚决推辞,连上五状,他认为自己“实非所长”,但仁宗一直不收回成命。
不久,仁宗下诏,迁司马光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任职五年期间,前后向皇帝上奏疏170余份,先后向仁宗上书“三言”、“五规”,多次上书仁宗解决继嗣的问题,仁宗觉得司马光真心为国家社稷考虑,遂将奏折转至中书省。司马光亲自到中书省催办,直到赵曙被立为皇太子。
司马光四十四岁时,擢为知制诰,但司马光不愿就职,他认为这是一个掌管起草诏令的差事,不是他的特长。为此,他在嘉祐七年(1062年)三月,连上九《辞知制诰状》,说明不适宜任此职务;仁宗皇帝收回诏令,改授天章阁待制兼侍讲,仍知谏院。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仁宗驾崩。四月赵曙即位,即英宗。两宫矛盾加剧,司马光看到这种情况,四月十三日进《上皇太后疏》,四月二十七日进《上皇帝疏》,力陈国家当务之急应君民同心、内外协力的道理。六月二十二日,他又上《两宫疏》,指出:“金堤千里,溃于蚁穴;白璧之瑕,易离难合。”皇帝没有太后支持“无以君天下”,太后离开皇帝“无以安天下”。十一月二十六日,又写了两封章奏,一封给皇太后,一封给皇帝。在奏章中,讲历史,摆利害,晓明大义,从全局出发,苦苦相劝,终于得到效验。加之英宗的病情也有所好转,使太后和英宗的矛盾趋于缓和。
从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到治平元年(1064年)七月的一年多时间里。司马光为消除太后和英宗之间的矛盾,前后共上奏章17封。在五年的谏官生涯中,除了关注社会上层,帮助朝廷解决好皇位继承和皇帝的修身要领、治国政纲等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外,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到下层人民身上。他发出了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呼声。而且这个思想几乎贯穿在他所有的奏章里。他在《论财利疏》中指出:当今天下最苦的是农民,因为“农民苦身劳力,粗衣粗食,还要向政府交纳各种赋税,负担各种劳役。收成好的年代,卖掉粮食以供官家盘剥,遇到凶年则流离失所,甚至冻饿而死”,建议切实采取一些利民措施。
司马光反对宫中宴饮和赏赐之风,嘉祐六年(1061年),他上书《论宴饮状》,恳请皇帝为民着想,悉罢饮宴。他上《言遗赐札子》,反对朝廷不顾国家实际,厚赏群臣。
留任谏职
仁宗死后,英宗将仁宗价值百余万的遗物颁赐群臣,司马光也获得近千缗。但这些正确的谏言,因为朝廷腐朽,又触犯一些既得利益者,当然不能被采纳。司马光只好从自己做起,将自己所得赏赐交给谏院为公使钱。
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上奏《乞罢陕西义勇札子》,他认为当时在边防组织“义勇”使百姓“骨肉流离,田园荡尽”,给百姓带来无穷苦难,希望朝廷审察利害。特罢此事。当朝廷不予采纳时,他又写第二封札子,并亲自上殿面见英宗,他说:要防边必须从将帅军政着手,一味拉夫凑数,只能是“徒有惊扰,而实无所用”。英宗这次略有所动,并把上殿札子送中书省和枢密院商量,但一经商量,方知此事拟议已久,难以更改。他又连上六疏,并和宰相韩琦进行辩论,韩琦虽然无言以对,但手中有权,司马光也拿他没办法。这次谏言失败后,司马光连上五状,要求降黜。
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任司马光龙图阁直学士,仍留任谏职。司马光因对谏官彻底失望了,借机连上三状,要求不当谏官,他在奏章上说:“臣从事谏职,首尾五年,自本朝以来,居此官者,未有如臣之久。臣资质愚戆,惟知报国,竭尽朴忠,与人立敌,前后甚众,四海之内,触处相逢,常恐异日身及子孙无立足之地,以此朝夕冀望解去。”英宗批准他免去谏职,仍进龙图阁直学士。
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将《通志》(以《史记》为主,编成《周纪》5卷,《秦纪》3卷,共8卷)进呈英宗。这部书的时间是从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封起,到秦二世三年,秦朝灭亡为止。英宗看后大为赞赏,并给司马光二条明确指示,一是接续《通志》往下编修,二是决定设立书局,并由司马光自择官属,作为自己的助手。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死,神宗赵顼即位。参知政事欧阳修极力向神宗推荐,说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司马光为御史中丞。
新旧党政
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年轻年盛,朝气蓬勃,决心振兴祖业。他在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国方略以后,感到王安石提出的一整套激进、大胆的变革方案很符合自己的思想,于是在熙宁二年(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有时在皇帝主持的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但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也并不一概反对,尤其当变法还未显露明显弊病时,他也并未公开持反对意见。甚至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直到王安石颁发“青苗法”,司马光才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现了强烈不满。
神宗希望司马光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辅佐自己早日挽救危机,实现国家的振兴。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十二日,擢司马光枢密副使,可是司马光以“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坚决推辞,从十五日到二十七日,连上五封札子,自请离京,后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
熙宁四年(1071年)四月九日,他看到他的好友范镇因直言王安石“进拒谏之计”、“用残民之术”,因而被罢官。司马光愤然上疏为范镇鸣不平,并请求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自己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时间长达15年。
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已六十六岁,《资治通鉴》全部修完,是年七月十一日全书呈上,十一月,《通鉴》的最后部分《唐纪》和《五代纪》修成以后,司马光连同《通鉴考异》、《通鉴目录》一起奏进给神宗皇帝。神宗皇帝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十二月初三日,神宗降诏奖谕司马光,说他“博学多闻,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书,褒贬去取,有所据依”。并赏与银、绢、衣和马,擢升司马光资政殿学士,迁范祖禹为秘书省正字。
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六十七岁。三月七日,神宗病死,年仅10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哲宗。哲宗年幼,由祖母皇太后当政。皇太后向司马光征询治国方略,司马光上《乞开言路札子》,建议“广开言路”。司马光又一次呼吁对贫苦农民不能再加重负担,而且主张新法必须废除,要对农民施以“仁政”,接着上第二份奏疏《修心治国之要札子》,重点谈用人赏罚问题,提出保甲法、免役法和将兵法是“病民伤国,有害无益”。
皇太后下诏起用司马光知陈州,不久,又下诏除授门下侍郎(即副宰相)。但司马光上疏辞谢,以自己“龄发愈衰,精力愈耗”,请求只任知陈州。以后在周围亲友支持下还是到任就职了。司马光向皇太后进言,为了实现废除新法的政治主张,把因反对新法而被贬的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等人招回朝中任职,吕公著、文彦博等老臣也被召回朝廷任职。
司马光废除新法,上《请革弊札子》,又在《请更新新法札子》中,把新法比之为毒药,请求立即采取措施,全部“更新”。废除了保甲法,又废除了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带病得知免役法、青苗法和将官法还未废除,无限感伤地说:“吾死不瞑目矣!”他向吕公著说:“光自病以来,悉以身付医,家事付康(司马康),国事未有所付。”切望吕公著能够完成他的宿愿。同时,上表请求辞位。但皇太后对他很倚重,不但不准辞位,反下诏除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为宰相。接着很快就废除了免役法、青苗法。司马光终于完成了自己废除免役法的夙愿,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暮年岁月
司马光在第二次回朝为相期间,辑录《国语》的精要,编成《徽言》一书。又将《历年图》和《百官公卿表》增补、总辑为《稽古录》一书,形成一部“略存体要’’的简明通史,又负责将《资治通鉴》进行了最后的校定。
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死后,哲宗将他葬於高陵。灵柩送往夏县时,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候,哭的人非常真诚,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为相,议论司马光更变熙丰法度,哲宗下诏削除司马光的赠谥,毁坏所赐碑。
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为清海军节度副使,又追贬朱崖军司户参军。元符三年(1102年),追复太子太保。崇宁二年(1103年),蔡京为相时,再次追降左光禄大夫,旋即除名,将司马光等称为“元祐党人”,刻元祐党人碑,禁止元祐学术。大观年间,追复太子太保。靖康元年(1126年),赠太师,再次赐谥。宋高宗建炎年间,配享哲宗庙廷。
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司马光位列其中。咸淳年间,从祀于孔庙。明嘉靖年间,从祀时称“先儒司马子”。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司马光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