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飘零今日海东偏,见子奔驰不自怜。洛社求师霜入屦,仰山寻隐草连天。
白云南望家虽近,璧水东来计已然。赖有从前息心地,不令尘土化流年。
猜你喜欢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bēi)铭(míng)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máng)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碑铭:指碑文和铭文。有韵的碑文,叫铭。
北邙山:中国名山中,北邙山怎么看都无出奇之处,然而,它又绝对名播于世。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北邙山是不能跳过的一站,在这片高不过300米的小丘陵上,竟有6个朝代、24位帝王长眠于此,东汉光武帝刘秀、陈朝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蜀主刘禅、西晋司马氏,甚至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王纷纷将这里作为灵魂最后的栖居之地。
起首便渲染出凄怆悲凉的气氛。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们,生前把荣华富贵、风云庆会享受个够,然而,死后也不过是北邙山下的一抔土。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万事皆休。那么,生前的尊贵与否,死后的衰荣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呢?结句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语气冷隽悲凉,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张养浩的怀古组曲,站在对人生的深刻透视、对历史的大彻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气势苍莽雄浑,感慨深沉悲壮,风格质朴古拙,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与气魄。
前两句所言情景,与史书本传所载的"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是完全吻合的。为百姓如此鞠躬尽瘁,赢得"满城都道好官人"的赞誉,而诗人本人却认为,为百姓应该更加尽心尽职。南吕·一枝花中的一首表达了这种心情: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面对着众多的灾民,严重的旱情,政府的赈粮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虽然他个人曾上奏天子,请行纳粟补官之令,并带头拿出自己的财物作为救济之用,但严重的灾情又不是个人区区之力所能回转的。在心焚如火的情况下,不免产生了"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的幻想。《元史》本传载,张养浩"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张养浩最终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国为民的绝唱。
张养浩曲子总的是立意高远,感情深厚,气势雄浑,结构严谨。在这总的特色之下,每一类曲子又自有特色。写景曲轻快自然,飘逸闲适如行云流水;怀古之作境界阔大,沉郁雄浑,能够高度地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写官场仕途之作深刻悲怆,揭示出官场的本质和为官的岌岌可危;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远而感伤,将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捧献在读者面前。
四十年来住此山,入朝无补又东还。
倚阑莫怪多时立,为爱孤云尽日闲。
东人望归马,马归莲峰下。莲峰与地平,亦不更征兵。
船泊江潮是异乡,戴郎家住楚门傍。寄来青柿犹存蒂,摘得黄柑尽带霜。
竹坞人家茅屋小,石矶渔艇钓丝长。可怜扰扰风尘际,谁识桃源有洞房。
日永晷渐移,午睡梦方觉。抱膝百虑婴,羁怀渺难托。
感君自高谊,一见等夙昔。握手共殷勤,吐论本肝膈。
儒雅亦吾师,笑谈皆莫逆。晤言安可常,相酬屡促席。
尊酒但复盈,客心胡不乐。人生贵适志,风尘徒役役。
露下松阴鹤梦醒,古香吹桂满空庭。云端半壁悬孤月,天上连珠灿五星。
诗思每因秋兴发,江声浑作夜潮听。求贤正为明时用,荐士须当效古灵。
一掬天和金粉腻。莲子心中,自有深深意。意密莲深秋正媚。将花寄恨无人会。
桥上少年桥下水。小棹归时,不语牵红袂。浪浅荷心圆又碎。无端欲伴相思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