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扶桑铜柱若为标,南望兵氛久未销。秋水涨河初放鳄,晚烟笼树尽鸣枭。
枕戈未睹栖于越,舞羽曾闻格有苗。河北诸侯总戎翰,好宣忠力佐皇朝。
猜你喜欢
风前觅得梅花句。香来自是相分付。片月动黄昏。一枝横酒尊。人间何处有。又到春时候。莫负此诗家。将心吟好花。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幅巾:用一幅丝巾束发。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幅巾”指不著冠,只用一幅丝巾束发;“藜杖”,藜茎做成的手杖。“北城头”指成都北门城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形容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诗人在登楼前内心已自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以与其说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满眼愁”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愁”字可以说是诗眼。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怎能不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呢?这恐伯是诗人所愁之一。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古代有鸿传书的典故。陆游身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秦置杜县,汉宣帝陵墓在此,故称杜陵。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长安为宋以前多代王朝建都之地。故在这里又暗喻故都汴京。秋,在这里既指季节,也有岁月更替的意思。“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在此代表国家,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身世”指所处的时代。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真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这—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语出元振稹《唐故捡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后苏拭在《前赤壁赋》中也曾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多少感慨啊!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这首诗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热情跃然纸上。此外,如语言的形象,对仗的工整,也是此篇的艺术特点。
南山有孤凤,振翼鸣朝阳。奇毛烂五色,焕若春云翔。
朝茹玄圃芝,暮饮瑶池浆。丰仪太平世,金石何铿锵。
嗟哉林间雉,下溷蓬藋场。清泉一自照,顾影怜文章。
羽毛非不佳,所贵非祯祥。何能逐孔鸾,共际圣廷光。
一树梨花独挺姿,经风耐雨几多时。无情最是痴蝴蝶,忙里寻春过别枝。
昔过柳溪上,每寻兰墅春。芳馨扬素彩,梦想故交人。
刘侯天机深,磊落见高致。夙慕李老聃,云师柳下惠。
大隐城市居,高斋静而閟。蓬蒿翳环堵,松竹连苍翠。
清江达者流,古色垂篆隶。载闻光尘训,足示和同义。
东方杂诙谐,梅福称隐吏。出处俱逃名,俯仰聊玩世。
君今佐大藩,盘错当利器。兵戈满东南,民力日凋敝。
郎官悲冗员,亦足展经济。天子需贤良,苍生赖恩惠。
致身庙堂上,论列正治具。慎勿混薰莸,终须别泾渭。
功成却归来,浊酒还共醉。
冲暑去何之,城南水竹园。
发箧得秘画,笔老不见痕。
作者非俗士,噞喁不能名。
王郎眼如月,指点见本根。
解衣而盘礴,主人固可人。
虚斋坐修竹,一面当暑烦。
斜阳送暮色,无数乌鸟喧。
漠漠芳树暗,涓涓流水浑。
星斗挂檐端,余影到清樽。
行觞令不虐,捉尘语不繁。
不知聊尔耳,佳处正难言。